思政课教学应契合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向学生阐明思政课学习与其成长成才的现实关联,回应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真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要善于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成长成才无疑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需求。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进行着对人生、社会、自我的探求,同时也因涉世不深、阅历不足,面临着成长中的一系列困惑和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充满求知欲、勇气、热情和创造力,具有强烈的竞争精神和开放意识,富有积极进取、奋发成才的美好愿望和远大志向,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并积极进行着规划和设计,但同时也面临着定位不准、方向不明、动力不足、能力欠缺的困顿,他们迫切寻求答案,希望有人为他们引领方向,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素养。
思政课教学要善于激发并最大程度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越强烈,教学的契合度越高,越能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双主体的互动交流,更好地实现思政课育人的目的。
二、阐明思政课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觉性
以科学理论向大学生阐明思政课与其成长成才的关系,是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一)思政课课程性质及功能定位密切关系着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把握客观世界和人类发展的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其自觉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甘于奉献,勇于进取,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定位能够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精确性和前瞻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正确看待和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准确把握历史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大学生坚定信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选择成长道路,用新时代新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创新。
(二)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社会思潮涌动,价值观念多元化。同时,国际上也出现资源争夺、技术壁垒、市场封锁、文化碰撞等各类复杂问题。大学生尚不能完全明辨是非,正确理解各种利害关系,这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障碍。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正如刘乃刚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战略定位》一文中所说,思政课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批判的武器,去观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抵御诱惑、抵制各种歪理邪说,同各种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进行激烈的斗争和彻底的决裂,以实际行动捍卫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阵地,从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在大学生面临道德选择困境时,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明确道德要求和规范,更好地完善自我,严格自律,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
三、及时回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要时刻关注并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大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思政课教学必须密切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使思政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态度予以关怀和解答,使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获得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的重要性。
一是要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大学期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会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问题,比如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人际交往困惑、学业与学生工作矛盾等,思政课教师要有敏感性,尊重和关怀他们,科学分析,耐心解答,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是要理性回应大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困惑与关注。正如前文所讲,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各种网络乱象带来的干扰。大学生通常会密切关注这些问题,甚至参与其中。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及时回应现实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理性深刻的分析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保持独立的见解,坚定“四个自信”,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亲和力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其内在学习兴趣,并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若要提升教学亲和力,教师须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一是要提升教师魅力。这包括理论魅力、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等多个方面。提升理论魅力需要教师以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知识体系贯穿教学始终,做到分析问题透彻,见解独到。增强语言魅力,教师则要做到语言表达特色鲜明,用语精准,充满生活和时代气息,富有感染力。而人格魅力的提升则需要教师敬业奉献、关爱学生,富有进取心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坚定的信仰。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师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被信赖和尊重,愿意主动地表达和接受。同时,自主参与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认知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思维活力和热情,在教学中更容易产生双向互动,引发思想和情感的碰撞,在情感共鸣的场域中促成教学亲和力的提升,获得更明显的教学成效。
三是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思政课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教条生活化,理论才会变成涓涓细流流入大学生的心里,才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之余,思政课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并在教学中结合这些问题,将学科理论融会贯通,析事明理,答疑解惑,满足大学生的关切和需求,让大学生热爱思政课。
四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教学、视频教学、辩论教学、虚拟场景教学等,都是思政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增强了教学的交互性,也增加了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作者简介:程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
作者:程 英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