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潍坊 > 正文
高密市启动“润心工程”,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发布时间:2021-05-25 16:21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A+A-
-分享-

高密市坚持滋润孩子美好心灵、锻造孩子健康体魄,实施“润心工程”,成立高密市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中心,全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心仪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成立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中心

高密市针对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生理上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中高考压力大、身体素质差,加之不良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青少年居家学习,心理脆弱、浮躁等情绪暴露无遗。高密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培

根铸魂、启智润心”总体要求。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结合全市实际,成立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中心,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主线,实施“润心”工程,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建立教体局统一规划、中小学校全面推进、社会家庭有序配合的学生心理健康防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织密学生身心健康安全防护网,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构建市镇校三级运行机制

高密市在全市层面成立市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设置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电话咨询及面对面辅导,研判全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制定相关政策;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导团队,指导学校开展专业化心理健康辅导,组织开展心理课程教研活动,研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组织初中、高中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梳理学生心理监测结果,指导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组建家庭教育巡讲团。参加“家庭教育村校通”“父母大讲堂”活动巡讲,指导家长学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及科学家庭教育方法。

各镇(街区)和学校分别成立相应机构,在镇中心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学校设置分管心理健康副校长,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小学4-6年级及初中高中学段设置心理健康学生委员;指导家委会成立学生心理工作家长委员会。

“三化”建设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

一是课程开设常规化。组织人员编写《心育》课程,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保障课程质量。引领学校规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课程、课表、课时、辅导教师、学生反馈“五公开”,保证课程质量。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师生关系建构中。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方式将心理健康与日常教育教学融合。幼儿园学段关注入园焦虑、同伴交往等,通过团体游戏等方式融合;小学阶段关注学习兴趣养成、情绪调控、认知归因等,通过主题班会、艺体活动等融合;初中阶段关注异性交往、挫折教育等,通过社团活动和团体心理建设等方式融合;高中阶段关注学习焦虑、生涯规划等,通过心理咨询、生涯规划课等方式融合。

二是课程教研经常化。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心理名师工作室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密市政府教学成果奖、立德树人标兵评选,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设置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研讨,针对学生心理共性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发,探究适合本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

三是活动开展专业化。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每年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家校通”巡讲活动,一年开设4次8课时的“家长课程”、每月开展“父母大讲堂”活动。举行“家长面对面”、“全域家访”、社区“家长工作坊”、“家长论坛沙龙”等活动,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高密市:发现校园里的思政育人“宝藏”

“恭喜赵浩然同学被评为本学期的‘博雅好少年’。”前不久,在高密市北关小学的“博雅好少年”评选大会上,该校少先队辅导员田艳 ...

09-02 15:4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高密市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机制,赋能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坚持以“小切口”破题、用“微创新”积势,立项实施了一批局长突破项目、校园“微改革”项目,为现代化教育强 ...

09-05 10:59潍坊教育发布

护航新学期!潍坊教育督导这样做→

近日,市教育局依托“掌上督学”平台,精准制定督导清单,分级分类开展督学培训,组织42名市级督学以“四不两直”方式随机抽查 ...

09-05 16:37潍坊教育发布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