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百廿岁月传承 红色血脉交融——回眸山东解放区高校的发展变迁
发布时间:2021-06-18 15:02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A+A-
-分享-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逢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探寻这所百年学府的办学历史,从民国时期几经波折,到建国后不断守正创新,百廿岁月中早已注入了红色血脉。这股血脉的传承就来自建国前山东解放区创办的一批红色高校——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华东大学。

山东大学校史馆内学习历史沿革图中标记了建国前山东解放区高校的融入。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到建国后三所学校主体并入山东大学,不仅使山东大学薪火相传,而且为山东大学注入了红色血脉,都成为山东大学的组成部分,在校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的宝贵源流

1944年11月中共华中局在江苏盱眙县旧铺镇创办华中建设大学,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任校长。

1944年冬,抗战胜利曙光在望。为了适应解放区对各方面干部的需要和为抗战胜利后培养各种建设人才,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的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在苏皖边区的盱眙县旧埔。校长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设民政、财经、文艺三个系和一个高干班。每个系有一个党支部。1945年春首届招生,每系招收学生100余人,高干班20余人,共400人左右。同年4月,学校正式开学。首届学员结业后,学校即迁往清江市,利用以前的一所师范学校为校址,重新筹建。校长仍由彭康兼任。由于当时办学条件的限制和解放区迫切需要大量干部,因而决定暂设预科部,学习期限为三个月。另有400名学员和一批干部、教师,由校长彭康率领到达山东,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彭康同志带队北上后,留下的干部、教师不多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也进行了重组。在随后的时间里,根据战争情况和政策的变动,学校几经转移,教学任务和模式也适时变化。1948年春,潍县解放。不久,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的干部教师,奉命到潍坊集中,筹建华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到此结束。

华中建设大学自1944年冬创建到1947年底结束,是在战争-和平-战争的不同环境中度过的,在性质上经历了由政治训练班到筹办正规大学再到再到政治训练班这样三个阶段。由此可见,学校的性质和教育方针,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与任务的不同而改变的,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革命大学的共同特点。华中建设大学虽然只存在两年半的时间,而且环境和工作条件极端困难,但是由于党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先后招收四批学员,共培训了近4000名青年和干部,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临沂山东大学: 战火中建校 承续精神  辗转办学育才

1945年8月22日,中共山东省政府决定在临沂成立山东大学,李澄之同志担任校长。

临沂山东大学是在炮火中诞生的。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首府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选用临沂城东教会的经文书院作校舍。当时抗战刚胜利,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建设人才,这和国民党在它的统治区内,穷兵黩武,忙于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恰成鲜明的对照。

学校的教学组织先设预科,招收高中程度的学生,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学习,打好基础,再升入本科继续深造。此外,学校尚有速成性质的会计训练班、合作社训练班、邮电训练班、文化训练班等等。当时这些训练班多为接受在职干部和高小程度的青年,经过三个月至半年的学习后,分配到各地各业务部门工作。

临沂山东大学的创办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预科阶段;设立本科,逐步转入业务教学的阶段;在长途转移中坚持教学的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的教学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做到积极转变学生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也开展业务教学,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预科的教学计划是,开设《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论联合政府》《论人生观》等课程,并有文史方面的业务课。在教学中以社会前进的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前途、改造世界观等为主要内容,划分几个单元(或专题),先由教师作启发报告,再由学生阅读文件,进行准备,教师给予辅导和指导,开展讨论,然后进行学习总结。教师在讲课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内外形势,结合学生思想,做到有的放矢。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思想,展开争论,辨明真理。总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进一步解决理论上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巩固学习收获。这种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的教学计划,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但是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而且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把报告、讨论、总结称之为三个环节,环环扣紧,打开了思想窗户,认识了时代真理,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1946年3月又设立了本科,进入了正式的业务教学阶段。

第二阶段,设立本科,逐步转入业务教学的阶段,时间从1946年3月至8月。为了适应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临沂山东大学亟需充实师资力量。为此山东省政府商请苏皖边区政府,对临沂山东大学的师资给予支援,后经华中局决定,将设在苏北解放区淮阴县的华中建设大学的一部分教师学生,并入临沂山大。华中建大北上师生并入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还对行政组织和教学组织进行了调整。在1946年纪念五四运动27周年时,学校举办了欢迎华中建大和本科建系的大会。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发表讲话说,山东大学是革命大学,是新生事物,代表着前进方向。有党的领导,有人民的支持,有正确的教育方针,有全校同志的努力,前途是光明的,无可限量的,必然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成为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大学。

第三阶段,在长途转移中坚持教学的阶段,时间从1946年8月至1947年底。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再次发动内战。同年10月,国民党党反动派倚仗其军事上的暂时优势,妄图在短期内取得胜利,山东解放区已成为主要战场。为保卫解放区,大量干部前往军队工作,前往前线。随着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进行,又伴随着我军主动放弃临沂,学校不得不转移。1947年3月底,学校从胶县附近穿过胶济铁路,4月底沿莱(阳)潍(县)公路西行,经平度、昌邑、广饶等县,由博兴县道旭镇渡过黄河,五月底到达渤海地区阳信县钦风镇,稍事休整安排后,立即进行招生工作。这一期共招收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300余人。他们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要求进步,生活朴素,肯于吃苦。他们入学后,分编为预科四个队,开始以政治思想为内容的教学工作。这一期的各项工作都顺利。学生结业后,本计划在稳定的环境中继续招生,殊料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竟然纠集残余兵力封锁胶济路。上级为了保证当时解放区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安全,决定把教授及其家属和少数老弱干部乘船渡海送去大连暂避。学生则提前结业分配支前工作。干部就地组成土改工作队,由姚耐教育长率领参加土改运动。剩余人员同田佩之副校长转移到无棣县新华书店待命。

1946年,临沂山东大学部分毕业生合影。

临沂山东大学在创办过程中,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了近两千名有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的干部,有力的支援了当时的解放战争,为山东高等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华东大学:汇聚山东解放区高校 融入山东大学

1948年9月4日,华东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1948年初夏,我军解放潍县城,打通胶济铁路,临沂山东大学留守人员奉命赴至潍县,和华东局派来的干部一起筹办建立华东大学,不久去大连的教师(包括华中建大的教师)也渡海返回。以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中建大为基础的华东大学在1948年6月宣告正式建立。

1950年冬,华东大学迁校青岛途中。

华东大学的建立经历了潍坊建校、进入济南发展壮大、分批南下、继续前进、巩固提高、再行调整、走向正规、青岛合校等几个阶段。

1948年夏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今潍坊市奎文区)原广文大学校址(现潍坊医学院校)址组建成立华东大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学校自1948年5月中旬开始筹建,6月开始招生,同年9月4日开学。首批共录取学生500余人。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学校最初设有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临时研究班和两个预科部,校址设在城东乐道院原教会学校。

华东大学在中共华东局的领导下,从筹办到正式上课,前后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初具规模,起步前进。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华东局遂指示学校迅速派人去济南,研究在济南招生和学校迁济等问题。10月下旬招生工作基本完成,仅在济南就招生1600多人,几处校舍也整修一新,潍坊师生于11月下旬全部迁来济南。

华东大学进入济南后又有新发展,教学组织也随之调整和增强。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并积极准备渡江作战,新区的工作急需大批干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分局决定从华东大学抽调干部、学员组成工作队南下。华东大学创办虽然只有半年的时间,就为革命输送了2000多名干部,这对促进全国解放和新区的开辟与建设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组织南下工作队的同时,学校继续招收新生。根据当时的统计,在校学员来自全国十三个不同的省市,包括国民党统治区十几所大学的一、二年级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研究决定教学计划仍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以改造思想、转变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为教学目的。

1949年11月,华东大学的教育学院划出去,后成为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其附属中学交济南市管理,改为实验中学。

华东大学图书馆

解放以后,华东大学继续在济南作为华东地区的高等学府继续培养各方面人才尤其是干部。1950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华东大学学科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个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

华东大学从建立到合并到山东大学存续的两年多时间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把一大批青年塑造成新中国的一代新人,为国家输送了4000多名有政治觉悟、有文化水平的革命干部,对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建立,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东大学:传承历史文脉  注入红色血脉

1951年3月19日,山大、华大合校成功庆祝大会暨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华岗校长在大会上作报告。

1951年3月19日,山大、华大合校后校领导合影。

1950年冬华东大学奉命迁青岛,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华东大学并入山东大学。1951年3月15日,华东大学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为副校长,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开辟了科学园地,促进了学术争鸣。从此山东大学又进入了学术繁荣的新阶段。

回顾山东大学120年发展历史,探寻这段风雨历程,作为国内较早创办的公立综合性高校,既曾荣光无限也历经数次停办的艰辛,既传承历史文脉也畅流红色血脉,而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创办的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等高校,虽然受战争环境的制约,更多的是以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培训为主,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一段不能忘却也难以忘却的历史,更是一腔侵染红色基因的热血,是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魂魄。这所百年名校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也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山东教育新闻网记者 迟佳 综合整理

参考文献:《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史》(1840-2000)、《山东大学百年史》以及网络资料数据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2025年7月山东教育考试月历来啦!

2025年7月山东教育考试月历来啦!

07-01 16:19山东教育发布

山东省教科院参与乡村数字化调研报告 获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奖励

2024年10月,根据省教育厅安排,省教科院院配合国家课题组深入枣庄、潍坊的农村地区,实地走访4所乡村中小学校、3个县市 ...

07-01 17:31山东教育新闻网

这一抹红,永不褪色

从临沂“沂蒙红”思政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开启红色体验式教育新模式到淄博“红色剧本推理”的智慧火花在黑铁山闪耀,从聊城职业技术 ...

07-01 17:51山东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