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发布时间:2021-08-30 09:53 来源:广州日报 A+A-
-分享-

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近日在教育部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介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个变化还挺大的。以往,对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库,学校和教师有时会深感浩瀚、无从下手;一些有益尝试,也可能因为不成体系、推新不足等原因难以坚持。现在,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选择素材有了一个基本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经典意识等——这将大大减少“踩坑”“试错”的发生,更给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垦出一块肥沃的土壤。

土肥还需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顶层设计虽然做出了“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规划,但要在校园生根发芽,对教学艺术、教师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当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数学教师在讲授九九乘法表时,能否为学生讲授数千年前中华文化中“九九表”、十进制的智慧?也许“你学的历史,是数学老师教的”,将因此而成为一句褒奖。这不是开玩笑,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以前,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今后,教师得有一缸水,甚至一片海。

能教是一回事,学生入脑入心更重要。这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等育人目标出发,把握好“有声”和“无声”之间的平衡。具体来说,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平滑地融入素质教育,既把课程设计得有声有色,又要让考核于无声处见成效。这也是教育的意义——在青少年的脑海中播下思想的种子,心中浇灌精神的养料,青少年的精神家园才能绽放梦想的花朵。(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王煜玲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