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融合”挖掘 活用在地资源
发布时间:2022-12-20 10:49 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作者:贾娟 A+A-
-分享-

课程资源库是幼儿园课程开展的重要素材来源,将在地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库的内容,更能帮助教师、幼儿活用在地资源,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支持。多年来,我园从“三维融合”入手,进行课程资源库的探索和构建。

融合幼儿——选取适宜在地资源,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幼儿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需立足于幼儿的需求和发展,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适宜的在地资源。

1.关注幼儿兴趣特点,选取适宜资源

在地资源的种类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只有幼儿感兴趣的在地资源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愿望。比如,石头是比较常见的在地资源,在山坡下、小路旁、田野中随处可见,幼儿也总是对各种各样的石头充满好奇。“石头可以用来干什么?”“我们用石头来搭高楼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我园将石头资源引进幼儿园课程,带领幼儿走进石头的世界,探索石头的多种玩法。孩子们在搭建区建石桥、搭城墙,在益智区弹石头、打碉堡,在表演区用石头进行演奏,在美工区画石头画,玩得不亦乐乎。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石头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

2.关注幼儿发展需要,选取活动形式

适宜的在地资源是幼儿课程开展的重要支撑和来源。它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也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利用在地资源开展活动时,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教育效果。比如在组织“落叶节”活动时,小班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与感受,开展了踩落叶、追落叶、滚落叶等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引领幼儿在跑、滚、爬、跳的运动中感受落叶的特征,体验秋天的快乐;中班教师侧重幼儿的体验与表达,组织幼儿玩树叶想象拼摆和落叶大迷宫挑战,幼儿利用符号、绘画表征自己的感受,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大班教师则侧重幼儿的实践与创造,组织幼儿开展树叶粘贴、树叶服饰制作、树叶服饰展示秀等活动,让幼儿在动手动脑、感知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融合家庭——丰富在地资源,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在地资源的了解比教师更加深入。鉴于此,我园充分挖掘家长职业或特长资源,借助家长力量丰富园所“课程资源库”,形成教育合力。

1.借力,挖掘家长资源

家长由于生活环境、个人经验的不同,对在地资源有着独特的认知和经验,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百宝箱”和“素材库”。我们借助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挖掘、梳理家长关于在地资源的优势和特长,并用于幼儿课程开展。比如,胶州大秧歌是我们在地资源的一部分。在“胶州秧歌扭一扭”活动中,我们邀请会扭秧歌的爷爷奶奶来园介绍大秧歌的来历,并开展“我和爷爷奶奶扭秧歌”等活动。家长的参与,拉近了幼儿与胶州大秧歌的距离,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领幼儿深入感受胶州大秧歌的文化魅力。

2.借势,发挥地域优势

我们结合幼儿居住的生活环境,设立多个家庭合作小组。比如,结合住宅区周边种植园地的优势,设立“家庭种植基地”,孩子们以家庭为单位,就近参与家庭种植、管理、采摘等活动,近距离观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结合住宅区靠海的优势,设立“家庭海洋基地”,家长带领幼儿认识各种海洋生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了解如何进行捕捞等等。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在地资源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

融合社会——拓展在地资源,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社会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对社会在地资源的灵活运用,使幼儿园课程开展的时间更为灵活、空间更为广阔。我们创新形式,以“园内+园外”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直接体验、自主探究。

1.多角度体验,挖掘社会资源价值

社会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我们结合园所周边环境,为幼儿创造实践探索的机会。比如,结合周边的田野、公园、山坡、树林等,开展户外体验活动。带领幼儿在田间小路上走一走、去小树林里钻一钻、在山坡上爬一爬,让幼儿充分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畅享大自然风光。再如,在秋季“采摘节”到来之际,我们带领幼儿走进采摘园,开展采摘活动。幼儿探索采摘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对采摘的水果、蔬菜进行观察、测量、品尝和分享。这一系列活动既拓展了幼儿活动的空间,丰富了活动内容,也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感悟生命。

2.多元化融合,引发幼儿自主探究

借助“园内+园外”的形式,将社会资源与课程活动相融合,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究。我园位于上合示范区,这里有“上合文化馆”“上合示范区友谊林”等地标。我们带领幼儿去看、去听、去感受,接受文化熏陶。师幼一起逛文化馆、游“友谊林”,一起品尝各个上合成员国的美食,欣赏各国的音乐和舞蹈,生成了“上合成员国服饰展”“我是小导游”“我的上合梦”等活动。我们一起搜集材料,开展制作、表演、讲述和展示活动。这种贴近幼儿生活的体验,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要,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根据季节、当地文化特色和师幼的需求不断进行筛选、实践、积累和调整。今后,我园将继续从“三维融合”入手,总结有益经验,活用在地资源,为园所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

作者:贾娟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