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
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项目化作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0 09:5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侯金金 A+A-
-分享-

  “双减”是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系统化战略决策,重在两个“减”。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从源头上减、从作业上减、从培训上减,是“双减”背景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抓手。

  “双减”和“提质”不是一对反义词,更不是处于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做好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让课堂知识在作业完成中得到巩固和升华,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是小学语文项目化作业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从作业项目的主题设计、内容涉及、方法设计以及拓展思维设计入手,实现“双减”和“提质”的共赢。

  项目化作业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性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模式,在“双减”背景下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到了课后作业实践中。项目的确定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目标、教材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然后经过教师的批改和评价最终完成一次项目化作业,实现学生学知识、养兴趣、激发语文学习潜力的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让项目化作业更好地发挥效力,让每节课、每次作业都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成为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我得到很大的启发。

  一、作业主题立足生活,重在实践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大范围进入人们的视野,现如今的教学目标早已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由单纯的背诵默写转向了阅读能力提升和理解力的培养。因此,项目化作业研究主题必然要立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十一庆华诞、五一劳动节、春节等传统的节日项目以及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赓续红色血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作业项目化设计的主要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立足课堂,重在提升

  “做中学”这一思想提出后,为小学语文作业项目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从学生出发,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因课堂内容设计作业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作业主体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课堂知识应用起来,实现了课堂知识的巩固提升和融会贯通。教师也要在其中鼓励学生乐于体验、善于观察、不怕失败,让学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把项目化作业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作业主旨立足成长,重在拓展

  在项目化作业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差异为主要支点,以满足不同个体成长需求为目标,尽量设计出差异化的项目作业。例如,在完成作业的分工、合作、制作项目成果等方面设置不同的角色,让整个小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而完成项目化作业。还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加强项目化作业的灵活性和协作性,设计形式多样的项目化作业。例如讲红色故事、做一次人物采访、撰写一篇读书心得等等,抑或作一次扎实的研学报告,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为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提供阅历基础。

  “双减”是一项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系统性大工程,项目化作业研究为早日实现目标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但是,目前,项目化作业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项目化作业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自主性发起、影响面较小、配合度较低,没有起到设计之初的效果;项目化作业的评价机制依旧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化作业设计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基于以上问题,小学语文项目化作业研究依旧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我将持之以恒地研究项目化作业的深刻价值和内涵,争取早日实现学生的课堂知识巩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让项目化作业设计成为实现“双减”目标的重要载体,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赢”。(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侯金金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