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多元智能理论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2024-08-27 15:0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德静 A+A-
-分享-

  多元智能理论为小学科学教学注入了活力与全新的视角。将多元智能理论有机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其多方面的科学核心素养,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提高科学教学整体质量。

  一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发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能够全面发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走进科学”单元中,可以通过语言智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利用身体运动智能进行实践操作,借助空间智能构建模型,能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中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培养其综合性科学素养。同时,还可以针对“家养小动物”单元融合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交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融入为一年级科学教学注入了活力。

  二是发挥语言智能,增强科学体验。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增强他们的科学体验。例如,在“走进科学”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同时,在“家中的物品”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所观察物品的特点和表象,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充分发挥语言智能,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科学素养。

  三是融合逻辑数学智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教学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外,还需要重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逻辑数学智能与科学教学有机融合。例如,在“家养小动物”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排序观察到的动物,运用数学逻辑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观察家中或社区中不同的动物种类,让他们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和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特点、捕食方式,从而分类排序。这样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四是结合空间智能,拓展小学科学图像联想能力。科学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图像资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空间智能与科学图像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图像联想能力。例如,在“走进科学”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或3D动画,帮助学生直观认知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尤其是一些抽象的现象和事物。由于年龄小,学生对很多现象和事物,根本不知道所以然。通过实物模型或3D动画,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使其全面感知现象和事物。对有些事物,教师可以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更加形象。在“家中的物品”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力。通过结合空间智能,学生能够从具象化的图像中感悟科学规律,提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五是发展人际交往智能,提升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效果。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人际交往智能融入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例如,在“走进科学”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结果,鼓励他们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在“家中的物品”单元中,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意识。通过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学生不仅能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且能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六是注重内省智能,创设小学科学情感教育环境。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要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内省智能的培养,能营造良好的科学情感教育环境。例如,在“走进科学”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科学的感受,表达对科学探索过程的喜爱和自豪感。在“家中的物品”单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小玩具的故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欲。通过注重内省智能,学生能够建立积极的科学情感态度,从而主动投入科学学习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长清区万德中心小学)

作者:张德静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小插曲引来“规则”重建

教育的目标不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吸收上,更要以规则为原点,塑造学生品质,让他们学会尊重与共情,建立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促进内 ...

10-10 08:5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爱与等待

 9月,每天早晨和晚上的气温虽已凉爽宜人,但正午还是骄阳似火。

10-10 08:59《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教育现场会不应囿于“会议室”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传统行政会议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决策与执行脱节、管理与教学分离、校际发展失衡。基于此,我们启动了以教育现 ...

10-11 15: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