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在乡村,他们的守望“最美”
发布时间:2024-09-24 09:16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巩悦悦 A+A-
-分享-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有1891.8万人,这支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这个教育体系的基层,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师们以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热爱,为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灯塔。

  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耕耘在教学一线的乡村教师。他们中,有的从2000公里外的大草原奔赴黄河滩区,有的三次放弃进城机会,有的15年坚持家访每一个学生家庭,有的用阅读点亮了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们的默默付出,点亮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

草原女孩逐梦黄河滩区

  今年9月,对菏泽市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教师井涵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她扎根黄河滩区第10年。

  2015年,刚从集宁师范学院毕业的井涵,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跨越两千公里的距离,来到了这个位于黄河滩区的偏远小学,成为这里首批19位教师之一。

  初到薛河口小学,井涵面对的是简陋的校园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教室里没有像样的黑板,她和同事们只好用教师宿舍的床板来替代;当时还不太会做饭的她,只能以清水煮面度日。

井涵所在的菏泽市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

  而更大难题是在学生上。井涵教的第一个班里有40多个学生,其中有一半不及格,学习基础薄弱。可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她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用爱和耐心一点点提升孩子们的成绩。

  她着重关注班里的后进生,“我利用课余时间一个个教,直到孩子把题目理解透”。经过九年的努力,许多孩子的成绩从不及格提升到了90多分。

  井涵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她利用课余时间为后进生辅导功课,甚至在他们受伤或生病时,亲自送他们回家,给予关怀和帮助。她的付出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感激,也让她成为学生和家长心中的“最美教师”。

讲台上的井涵

  10年中,井涵有多次被调走的机会,但她都坚定地选择了留下。她说:“学生们是我的软肋,我放心不下这些孩子们。”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省教育厅公布的“齐鲁最美教师”名单中,井涵的名字赫然在列,这让她和所执教的村小被看见。薛河口小学被援建至今,在一腔热血遭遇生活上的压力与无奈时,有的年轻教师来过又走了。只有从内蒙古大草原远道而来的她,倔强又顽强地留了下来。

三次放弃进城,因为“农村孩子更需要我”

  一边是去繁华都市里的小学,那里资源丰富,机会无限;另一边是去偏远的山村小学,那里条件简陋,却承载着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从教多年,济南章丘区曹范中心小学教师孟献美曾有三次选择进城工作的机会,但都放弃了。

  每到关键时刻,“农村孩子需要我”这句话,都会成为她决心留在农村的理由。

孟献美和她的学生们

  2020年,孟献美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岗位,被调任至一年级担任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角色转变,她从最基本的加减法开始教起,并逐步深入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塑造与培养之中,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然而,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逐渐侵蚀到了她的健康。

  一年之后,她的声带因为过度劳累而遭受了严重损伤,甚至一度失去了发声的能力。面对医生提出的手术建议,她的第一反应是“如何保障学生们的学习不受干扰”。最终她推迟了手术时间,并坚持在手术后一周就返回了办公室。

  回忆起那个场景,孟献美感慨道:“看见我回来了,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向我围拢过来,询问作业难题。然而,我尝试了好几次,却始终没法发出声音。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和挫败。”

  两周后,孟献美不顾一切地重返讲台,这一次,她终于能够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了。但是,由于没能完全遵照医嘱休养,她的声带因此留下了后遗症。每逢季节变化,或者是稍感风寒,她的声带就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扼制住,难以发出声音。

  在同事们的眼中,孟献美就像不知疲倦的“铁人”。从教23年来,孟献美从没离开过农村,未来她还想继续留在这里,“农村孩子特别单纯质朴,我想尽全力让他们获得知识,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走遍全镇41个村,他家访了班里每一位学生

  开学第一天,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沙墩初级中学九年级(1)班的教室里,45名中学生整齐地端坐在各自的课桌前,他们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认真注视着讲台上的班主任高贵成。

  这是高贵成担任班主任的第15个年头。他以“严”字出名,新学期伊始又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一个“严”字。

  一个细节凸显了他的严格: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直至最后一天离开学校,他班上的学生始终一丝不苟地穿着校服。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让高贵成所执教的班级展现出井然有序的课堂氛围,成绩斐然。

  高贵成的严格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他觉得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于是,他利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走遍了原沙墩镇41个村庄,家访了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一坚持就是15年。

高贵成到学生家中家访

  然而,家访的源起,并不令高贵成感到愉快。

  “当时,班里一位同学被打,没有回自己家,而是躲到了亲戚家里。家长由于找不到孩子情绪激动,电话里说了很多过激言论。但当一名教师陪我到学生家中拜访时,我明显观察到家长的态度有所缓和。”高贵成回忆道。

  从那时起,高贵成开始了家访之路。因为班里学生的家庭分布在原沙墩镇各个村庄,为了确保家访的顺利进行,他在新学期统计学生信息时,也顺便收集了孩子们的乳名,方便打听学生们的家。

  见到家长后,高贵成张口不是“大哥”就是“嫂子”,“当家长们看到老师这样,态度就会变得柔和,很多问题也好交流了。”

  新学期,高贵成所带九年级(1)班的学生,已经全被家访过一遍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他已经去了三次以上。他所执教的多届班级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每一届都有学生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班干部。

  眨眼就是15年。工作后,高贵成最自豪的决定就是选择了沙墩中学。肩负着学生家长的期待,“沙墩中学全县乡镇第一”的旗帜一直飘扬到现在。未来,他还想为这里的农村孩子贡献更多力量,想让这面旗帜一直飘扬下去。

“当学生爱上阅读,我从他们眼里看到了光”

  在淄博市张店区傅家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徐美华用阅读点亮了学生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课堂上的徐美华

  徐美华的班级里曾有一名新转来的学生告诉她,自己讨厌读书。但一年后,这位学生的母亲向徐美华表示感谢:“孩子现在很喜欢去书店买书阅读,读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这个学生的转变,是徐美华班里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真实写照。尽管有人认为小学生阅读量每年达百万字有些夸张,但这确实在她班里的学生身上发生了。2024年8月中旬,徐美华被提名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这让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自1998年任教以来,徐美华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作为阅读的最直接受益者,她明白让小学生爱上阅读,需要技巧。

  徐美华曾借了24本《安徒生童话》让学生们一起阅读并交流。集体共读一本书,让她从孩子的眼睛里发现了光。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她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坚持反思。她曾在不到五周的时间里,写下了近三万字的案例反思,记录下班级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记录着语文教学的妙招。

  她用动画识字、集体识字、阅读识字的策略,突破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瓶颈——识字问题,为中高年级海量阅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低年级孩子不认字,我就读给他们听。读到精彩的地方设置悬念,把孩子们的阅读欲望点燃。”徐美华说,当时只要看到有孩子在读书,她就会夸奖他们。越夸奖,学生就越爱读书。

  在徐美华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学生也爱上了阅读。

在徐美华的语文课上,学生们正放声朗诵

  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徐美华给学生布置的是“阅读打卡”,听爸爸妈妈读书。最初是给他们选择书中的一个章节,后来就过渡到了整本书阅读,孩子们最爱《西游记》等故事书及儿歌。因此入学不足一年时间,一年级的人均识字量达到了2000字以上。

  在徐美华的引导下,调皮捣蛋的孩子慢慢爱上了阅读,二年级孩子一年的阅读量就达到了50万字,背诵了百首诗词,班级纪律、学风也因为读书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课堂上,孩子们穿越唐诗宋词,尽情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变化,徐美华看在眼里。她欣慰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语文基础的稳固为学生们在升入初高中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美华希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为农村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阅读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我也希望它能改变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

结  语

  四位老师的坚守和付出让我们为之动容。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政策倾斜力度的不断加大,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留在乡村,成为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巩悦悦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他,留下了永不停息的“心跳”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08-04 09: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新时代 大美育

魏凡俭,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 ...

08-08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暑假,是教师找回自己的季节

于一名教师而言,用心经营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因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08-09 15:15中国教师报微信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