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
发布时间:2024-10-10 09:5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王洪波 A+A-
-分享-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指向统一目标,且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更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呢?

  一要明确课程目标,指导教、学、评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时要提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确保教师在课堂上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首先,要合理规划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统一。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人》一课时,根据教学主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灵活处理人际关系,具有社会主人翁意识。学生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灵活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要明确何为责任以及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借此整合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促进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统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次,要明确教学评价目标,实施反馈课堂教学成果,以明确的评价目标反馈课堂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成果。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共圆中国梦》。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中国梦,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而教学评价也应当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核心任务展开,重点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中国梦这一概念,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动力。

  二要巧设课堂活动,助力教、学、评落实。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类活动助力“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落实。第一,组织项目探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以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与实际学情为引导,为学生创设项目情境。例如《诚实守信》一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何为诚实守信,认识到诚实守信的作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具有诚信意识。教学实施包含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项目实施阶段,以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为主,为学生提供子项目: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分析善意的谎言是否属于诚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诚实守信。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阶段,如录制视频讲解诚实守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录制有关“善意的谎言”的辩论视频。此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提出建议。第二,实施互动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和协调者,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预设课堂问题,提升课堂互动频率。第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动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与社会:网络改变世界》, 教师设计以二维码为主题创设生活情境,再现将网络技术与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在学生参与生活情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做出评价反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技术对现实生活发展的意义。

  三要完善评价体系,巩固教、学、评成果。教学评价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应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明确评价任务与评价目标。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学情与课堂教学要求制定完整的课堂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评价能够与教学有机融合。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青春时光:青春飞扬》一课时,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利用学生熟知的优秀青年故事向学生提问,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青春”这一概念的认知深度。教师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教师还要科学实施课后作业评价,反馈课堂教学成果。同时,结合家长评价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以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墨子中学)

作者:王洪波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