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
情思并行 知行合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5-04-24 09:2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全友 A+A-
-分享-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正确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作为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和影响着青少年的未来。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重知识记忆、轻行为养成的知识灌输倾向,这种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成为读死书的“两脚书橱”和“考试机器”。于是,笔者便拾级而上去找寻教学的优化路径。

  以情境设置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教育目标并非一蹴而就,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需要遵循青少年的内在成长规律。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视角看,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能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情境中沉浸式学习,直观感知知识的生成,自主构建并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提质增效的良好举措。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沉浸其中,积极主动去经历一个深刻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学《展现中国风范》一课时,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赋能智慧课堂,用视频向学生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我国辉煌的科技和艺术成就,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开幕式的壮丽和震撼,了解我国的发展和建设。此举不仅让知识在教学情境中自然生成,而且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实现了情感体验和学科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为学生的成长筑牢了坚实根基。

  以思辨之光照亮思维空间。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能力已成为青少年必备的生活技能。初中生每天通过多种渠道可获得海量观点和信息,需要去分析与判断,以辨别真伪、去粗存精。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迸发。在这种深度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借鉴他人经验,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权衡利弊,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在讨论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沟通交流技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例如: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时,教师一改传统简单告知“网络谣言有害”的做法,而是给学生呈现了一则真假难辨的媒体信息,以追问引导学生探究:“你觉得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对消息中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核查验证吗?”“你能否读懂这则消息背后蕴含的情绪?”通过剖析这些议题,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质疑、分析和查证的思维方法。这种思辨训练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如果学生能够内化这种思辨的思维方式,学会理性地审视与分析问题,那么在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媒体信息时就能少一分盲从、多一分清醒,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选择。

  以实践之行促知识迁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不能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行为实践的补充。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道德知识的迁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强化学生对道德意识的情感接纳,并使之成为学生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最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地生根。因此,新课改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摒弃理论灌输的模式,更多地应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枯燥无味的课堂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当教学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当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而产生道德情感,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自觉转化为外显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例如: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如班长、课代表、值日生等,开展角色大调查,梳理不同角色的工作职责,引导学生明确各自在班级中要承担的责任,并探索自己如何履行这些责任,然后开展角色体验日实践活动,体验履行校园责任的历程,深化学生对责任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班级角色,制作一份自己的责任清单,一步步引导学生懂得并践行自己的责任,增强自我约束力和执行力,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作者单位系寿光世纪学校)

作者:张全友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