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绝活
村小班级管理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三策”
发布时间:2025-06-19 15:3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宋建菊 A+A-
-分享-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如孤独、自卑、焦虑、叛逆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制约着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健全。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农村小学在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当前农村小学班主任关注的话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浅谈三点看法,以期为农村小学班主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档案

  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难以满足其社交需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强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建立信任感、自主性和主动性。而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满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档案,正是基于这些理论支撑,通过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和动态跟踪,为留守儿童提供精准的心理支持。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以留守儿童为中心,建立包含家庭情况、学业表现、心理测评等基础信息的核心档案,同时,配套建立教师观察记录、心理咨询记录、家访记录等动态档案。例如,某校通过档案发现一名留守儿童近期成绩下滑、情绪低落,经了解得知,其父母长期未回家,随即安排心理教师进行疏导,并联系家长增加视频通话频率,及时化解了孩子的心理危机。

  建立关爱档案可以参考以下操作流程: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家访,收集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其次,日常工作中注意进行行为观察,并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再次,建立分析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最后,对心理问题较为明显的留守儿童,可以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寻求专业心理教师的帮助,通过个别辅导或团体辅导等方式重点帮扶。

  档案管理尽量采用电子化系统,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同时便于动态更新与维护。这样,通过科学系统的档案管理,我们能够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为其健康成长筑起坚实的防护网。

  依托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关爱合力

  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成立了三级家委会,构建起成熟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可以在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档案的基础上,发挥家校社协同机制的优势,以班级为核心,有效整合各方面优质资源,形成关爱合力。

  建立“1+N”帮扶机制。由班主任牵头,组织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家委会志愿者共同参与重点学生帮扶活动。例如,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帮扶主题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学期组织一次亲子互动活动,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定期举办讲座,组织社区志愿者、共青团和妇联志愿者参与关爱活动等。

  开发利用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利用微信、钉钉等网络工具,建立班级群组。群组内可以分享优质学习资源,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可以开展线上主题活动,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可以安排教师在线解答学习问题,提供个性化辅导,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例如,我校开展了“阳光心灵”系列教育,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组织开展同伴互助、情感交流等活动,显著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创新班级管理方式,拓展班级活动

  班级是留守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能为他们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而且是他们情感交流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环境。班级活动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因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情感缺失。在集体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与同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增强归属感和自信心。同时,班级活动中的合作与竞争也能帮助他们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开展班级活动,为留守儿童心理营造温暖、积极的成长环境。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实行“伙伴互助”计划。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结成伙伴,建立同伴支持系统,通过同伴支持和友情互动,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可以定期组织小组活动,如阅读分享、手工制作等,增进同伴间的交流和理解。

  班内设立“心灵驿站”。布置温馨舒适的环境,配备书籍、玩具等,为留守儿童提供放松和倾诉的空间。鼓励留守儿童通过书信、绘画、日记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心理教师定期查阅并给予回应。

  开展艺术沙龙。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表达情感,释放压力。艺术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干预手段,特别适合不善于表达的儿童。

  组织户外拓展活动。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如登山、露营、团队游戏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关怀的目的是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被标签化或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所以要尊重留守儿童的隐私,避免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很多留守儿童内心敏感、脆弱,因此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时,我们必须采取温和、耐心的方式,避免触及他们的痛处或让他们感到被过度关注而产生压力。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选择,不强迫他们透露不愿意分享的信息,保护他们的隐私,避免在公开场合讨论他们的家庭情况或个人问题,以免让他们感到尴尬或不安。

  总之,关注和应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特别的关爱,使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系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中心小学)

作者:宋建菊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