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聚焦”,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省域探索
发布时间:2023-04-02 13:43 来源:《山东教育》(小学)2023年1-2月刊作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秀玲 A+A-
-分享-

  编者按: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7日,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指导意见,近年来,山东省从省域层面系统规划、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一县一方案、一校一特色”,让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解决劳动教育落地难问题,山东审时度势,积极作为,坚持唯实而谋、务求实效的原则,聚焦顶层设计、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典型引路、多元评价六个方面,深入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规划

  1.深度调研,摸清实情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三项调研:一是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全省有10万多名中小学生、2万多名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参加了调查,从劳动教育课程开设、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师资配备、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过全员培训学习后,开展全省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调研。调查显示:全省中小学开设劳动必修课占比86%;全省共有小学9458所,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就有7214所,占比76%;初中有3296所,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有1809所,占比54.9%;义务教育段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学校有8359所,占比65.5%。有专任教师的学校有1842所,比2019年底的调查结果增加了接近一半。三是开展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情况调查。我省教育系统举办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实践基地)、综合实践(研学)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共300多个;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文旅厅和山东省发改委三家联合遴选的省级挂牌基地近256家。三项调研,为劳动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教科研精准指导提供了具体方位。

  2.制度跟进,政策保障

  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劳动教育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课程设置、统筹课时安排、统筹学科融合、统筹家校共育、统筹成果要求。省教育厅等11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突出劳动教育,养成学生劳动习惯。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将加强劳动教育单列一条。2021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从建设课程体系、建立劳动周制度、建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度、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教育、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多渠道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等12个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部署。各地市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关措施和制度,在课程、课时、师资、评价等方面予以细化,全过程、全学段、全方面的劳动教育实施格局显露雏形。

  二、聚焦课程建设,扎实组织实施

  1.构建省域课程体系

  坚持“课程统筹、多元融合、内外协同”,从5个维度、20个指标制订了相互衔接、依次递进、切实可行的小初高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构建了“1+X”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1”为必修课程,按照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确定了10大任务群,为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高中设计了140多个主题,约300多个具体劳动项目,供基层学校选择。“X”是特色课程,包括基于山东省域资源和特色开发的鲁菜、鲁绣、鲁编等省域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各学校基于自己的办学理念、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

  2.构建了“1+3+4”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1”是一个资源支撑,集中全省力量开发了一套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3”是指三种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即体验式、项目式和协议式;“4”是指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研究、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探索了协同机制、联动机制、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四种劳动教育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3.特色课程打造

  确立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特色课程建设目标,构建“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花有果”的校园、家庭、社会多领域特色课程体系。比如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跟着节气走”特色课程,蓬莱小门家中学的“三园”劳动课程,肥城市白云山学校的“一体双翼”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潍坊市实验小学的“五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等,义务段已建立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学校达到10230所。

  三、聚焦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1.组建团队

  山东通过三种形式,建立了劳动教育教师团队:成立了600人的小初高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团队;成立了150人的省市“特级教师工作坊”;建立了50多人的省劳动教育兼职教研员团队和20人的校长宣讲团队。

  2.多元培训

  线上线下相结合,会议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家传授与自我交流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构建“行政主导+教研推进”“学校+基地”有效衔接的劳动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全省县级以上的教研员和每县至少1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现场培训,其他劳动教育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了线上培训,基本完成全员培训。

  3.课题引领

  用课题研究推动劳动教育实施,用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多个课题研究平台,山东省内中小学立项878个劳动教育省市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并组织5次全省性教改项目和课题培训。

  四、聚焦基地建设,拓展实践场所

  1.建立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基地

  按照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学校布局和功能等,分区域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基地。如日常生活劳动基地(室内外收纳与整理、清洁与卫生等,设立教室内小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做到人员固定、时间固定、任务固定、标准统一等;校园卫生区划分成不同区域,分配给每个班级,每天根据值日生分工完成校园卫生的清洁;宿舍自理区、劳动技能室等);农业生产劳动基地(室内外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岗位,利用校园角落、树池、花坛等边角空间,由各班级认领,建立开心农场等);服务性劳动基地(有餐厅的可设置择菜、洗菜、分餐等餐厅劳动岗位等)。

  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不同社会主体建设基地:教育系统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社会行业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注重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建设中的劳动类教育基地遴选;学校自己租用建设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域内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的育人作用,加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3.建立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

  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如潍坊等多市已建立市级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烟台多个县建立了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山东省实验中学将校园内绿化带、公共场所划分为22个卫生责任区,作为班级劳动教育基地;泰安师范附属学校与多家企业联合创建“青青农场”多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了近50项劳动教育基地课程。

  五、聚焦典型引路,带动整体提升

  1.试点先行

  山东把4个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作为全省劳动教育的先行区,建立工作联系群,及时总结实验成果。潍坊市坊子区从“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学校主体和评价导航”四个方面整体推进区域劳动教育;临沂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有劳动实践场所。

  2.创建省市劳动教育实验区、实验校

  2022年,在省级层面遴选确定了13个劳动教育实验区、32所劳动教育实验校,各市也确定了一定数量的劳动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3.及时宣传推介

  利用研讨会、培训会、成果展等多种平台,对典型经验和案例及时进行宣传推介,在融媒体上及时报道;对于基层劳动教育实践新思路、新动向、新亮点,及时跟踪,重点培育,精心打造。这些典型经验和案例分别在“中国网客户端”、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转发,营造了全省重视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4.推进联盟共建

  成立了劳动教育教研共同体、省市县三级教研联系校和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联盟,探索了“联席沟通机制”“任务清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三种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渠道实施劳动教育。

  六、聚焦多元评价,保障育人效果

  1.建构评价体系

  形成了山东省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三层次多元评价体系。学校评价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实施成效四个维度;教师评价包括课程设计、过程指导、资源利用、育人效果四个维度;学生评价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五个维度。

  2.制定评价标准

  对学校的评价:课程规划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资源利用两个指标,主要查看学校是否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校是否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等情况;课程开发评价,主要包括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两个指标,促进学校结合办学特色与地域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制定必要的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督查制度;课程实施评价,主要包括课时保障、师资保障、物质保障三个指标,评价学校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否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统筹一定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实施成效评价,主要包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三个指标。评价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是否常态化,形成自身的劳动教育特色和品牌;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名师培养是否卓有成效,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是否突出;学生劳动素养是否得到普遍提升。

  对教师和学生亦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

  3.创新评价方式

  坚持合格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既要促进学校达到劳动教育基本要求确保合格率,又要根据差异性开展学生劳动素养净增值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评价学生劳动成果和劳动技能,又要评价学生劳动习惯和创新能力。坚持传统性评价与数字化评价相结合,既要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之中,又要开发“智慧校园”数字化评价系统,探索多元、灵活、可转换的量化方式。坚持目标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目标性评价,又要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进行发展性评价。来源:《山东教育》(小学)2023年1-2月刊

作者: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秀玲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