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探研:数学智慧课堂的动力源
发布时间:2023-07-21 10:5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A+A-
-分享-

  数学学科有太多逻辑构建期待,如何将学科的逻辑特点呈现出来,必须从教学环节着手,升级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中,要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参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为他们选准一个点,进行趣味化探研。只有这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源泉才能被激活,智慧课堂构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自主挖掘中积累数学感知。数学学科本身是抽象的,其思维含金量相对较高。这就给教学活动的推进带来了一定困难和阻碍。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点拨,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课堂教学实践中,无论追求何种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挖掘文本的基础上积累数学感知,尽快找到学习感觉,完成知识构建。在对知识的自主挖掘和构建中,学生思维的深刻度也会不自觉地增加。例如,《因数和倍数》一课需要厘清几个概念的内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教师讲解是一种有效方式,但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短路”,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以预习检测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认知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心里没有底,他们只能更加认真地学习、努力钻研,才能确保顺利完成检测。

  实验检验中生成符号意识。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最好的刺激,是调动学生的身心,让他们主动思维。”小学阶段,多元好奇心、灵动思维是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具体内容设置趣味化、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符号,那么,数学学习将呈现出实验态势,学生的认知就会进入一种崭新状态。教学《观察物体(三)》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实践操作感兴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比较适合采用实践操作的形式。教师以学生的好奇心为认知触发点,设置实验观察任务:“给大家准备了若干个正方体,你能把它们摆放成什么样子呢?从不同形状进行观察。”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实践操作。经过实验活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得到构建,符号意识顺利生成。

  思维交互中构建空间观念。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成为现代教学的显著标志。为升级合作学习实效,在选择形式时要格外慎重。思维交互是合作学习的本质体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交流、探索。小学生的思维相对单纯,他们对某一知识的认知往往呈现出固化状态,不知道“拐弯”。因此,教师必须创设趣味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思维交互平台,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调整学习方向。

  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面对纷繁复杂的计算,学生有种“老虎吃天”的感觉。如何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就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让多元思维迸发,学习分数的加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学习例题,交流探索相关规律。很快,学生习得了知识。这时,教师让学生猜测:如果是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如何计算呢?在猜测、验证中,学生很快触摸到知识的中心地带,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知识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主探索,而且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交互中迸发新的学习能量。

  数学教学本身是枯燥、乏味、无趣的。要想快速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知识,形成数学感知。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知后,要适时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生成符号意识。生生之间展开多元交互,在思维碰撞中构建空间观念。在教学各个环节展开趣味探研,对各种逻辑关系进行全面审视,学习活动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吕颜丽: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