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济南一所高中的老师将语文课搬至室外,带学生在操场上堆雪人,引得网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位老师表示,那几天济南下大雪,校园变得格外美丽。自己觉得有“天时”就不应该错过,就把上午的一节语文课堂搬到了操场,带领学生亲近大雪,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看到视频与照片中学生们陶醉其中的场景,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若干年后,他们依然会记得这场难忘的雪吧。
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学生在课业的重压下往往忽略了很多美好瞬间。困于书本早出晚归的学生们,渐渐对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失去了感性的认知。
在紧张忙碌的学业中,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放松,也是另一次意义非凡的“补课”——补上了没有上够的美育课。
一
当我们讨论美育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
美育作为“五育”中不可或缺却相对薄弱的一环,容易被很多教育工作者狭隘地理解为常规的音乐、美术课,或是美学理论的学习涉猎。
其实,更好的美育方法是将其渗透进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具备在日常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的提升来陶冶情操。
而大自然就是学生身边最生动的美育课堂,要做一位具备“育美”情怀的教师,就要抓住时机,为学生提供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笔者不由地联系起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此类报道:安徽淮安白鹭湖中学班主任与体育教师调课带学生打雪仗;山东潍坊一位中学地理教师让同学们暂停自习,去欣赏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和晚霞;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班主任暂停晚读课,叫上学生们一起走出教室,到走廊上欣赏天空的彩云;衢州高级中学校长的随手拍,记录下学生凝神赏樱的姿态瞬间……
毫无疑问,落雪、白云、彩虹、晚霞以及应季樱花等转瞬即逝的美丽值得珍惜。作为有着“育美”情怀的老师,用一节晚自习、一节课,亦或是一张照片,去换取那些美好的瞬间,是非常有价值的!
摄影:吕建军
二
美育不可流于表层:欣赏美不仅是通过理论进行缜密的艺术鉴赏,创造美也不仅是对于事物的美化与修饰。美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它的终点,应是通往人格的完善,从而缔造一个完整的人。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很容易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尤其是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在学习负担之下,心理极易出问题。而美育则是超越功利的,是一种必要的调剂与平衡,在缓解学生心态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无处不在。教师停课喊学生欣赏彩虹,“美育”从身边做起。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却拨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同一道彩虹,看的人不同,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教师的举动看似平常,但从更深层次审视,却触及了美育的真谛。
摄影:李昀
三
多年以后,当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们面对枯燥的工作与生活重担时,他们也许会骤然回想起学生时代老师带他们去看雪、看彩虹、看晚霞的那些瞬间。那些瞬间带来的美好体验,也许就会成为未来治愈心灵的一剂良药。
欣赏美,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美的熏陶,关键在于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教师具有一双怎样的眼睛。停课喊学生欣赏彩虹和彩霞,看起来只是一桩不经意的小事,但背后蕴藏着的是教师对美的洞察与感悟。
摄影:李昀
当然,美育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通过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美育素养、普及艺术实践活动等措施的实施,相信未来,教育环境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有些美好,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有些美景,只能偶遇,不会重现。但如果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无处不在,人生也会更美好。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超 覃也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