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成 助燃智慧
发布时间:2019-08-05 14:3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A+A-
-分享-

优秀教师总会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在意外中生成。案例:在实验课“测小灯泡的电阻”上,学生热火朝天地忙着画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我在教室里巡视。突然,一名学生报告说:“我连接的电路开关闭合后,小灯泡不亮,而且电压表的指针一下子转到了头儿。我大吃一惊,赶紧切断了电源。”我连忙给他换了一个新的灯泡,让他继续进行实验。这个插曲丝毫没有影响课堂进度。

评课时,目睹此环节的教师向我提出几个问题:“这个环节在此前预设到了吗?”“如果课堂上多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你该如何应对?”“那时候,你提出电路故障的诊断方法并在全班开展讨论,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设定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并及时提问学生:“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显示的数值很大,可能是哪个电路元件的问题?”“该元件发生了什么故障?”“如何检测和消除这种故障?”然后,让学生动手研究。等问题解决后,我进行总结,并提问:“关于检测电路故障,你们学会了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将出现的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了。

超越课本生成。案例:在观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的实验中,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在实验中用铝棒、铜棒作直导线,而不用铁棒?”很多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都蒙了。但是,他们立即开动脑筋思考起来。很快,一名学生回答:“如果用铁棒,铁棒会被磁铁吸上去,对本实验有干扰作用。”这时,我顺手拿来一段铁丝替换掉铝棒,并且当场演示了一下。

教师在备课前很难用线性结构把授课过程预设好,只能在课堂上即时生成。例如,猜想、选择哪些器材、如何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教师在课前预设环节很难想到。只有多关注这些动态因素,随时生成教学过程,并且进行必要的现场处理,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目标。

在追问中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预料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不够重视。不是放置在一旁,不进行处理,就是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在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只有一名学生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我捕捉到这一错误,及时生成了一个妙不可言的教学过程。

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

生1: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的弹性有关。

师:同学们想一想,他的猜测对吗?

生2: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3: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4:不对。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让我们再认真想一想:谁说的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第四名学生说的有道理。在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中,我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使用同一把塑料刻度尺。

对学生错误的猜想,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还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的道路,最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编辑:刘燕 林小方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