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阶思维培育让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
发布时间:2024-10-10 09:4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迪 A+A-
-分享-

  初中数学高阶思维培育的核心目标在我看来,远不止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那么简单。它更深层次的追求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卓越人才。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分享个人的几点感悟,并通过具体实例展现数学高阶思维培育的独特魅力。

  一、关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初中数学主要由代数和几何两大部分组成,这两者是数学学科中基础且核心的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代数可用“代入”两个字概括,即字母的含义代入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或者函数,代数学的是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几何可用“特殊”两个字概括,即特殊图形或特殊关系(全等、相似),几何学的是特殊图形以及图形之间的特殊关系。虽然代数和几何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紧密相连。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常常需要建立代数方程或不等式来求解;而在代数中,也可以通过几何图形直观地解释代数概念和原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代数与几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关于初高衔接内容。进入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较初中阶段有了显著的提升。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两点距离公式、两角和差公式、零点问题等,中考需要用到的高中知识点太多了。它们的特点是初中课本上没有,但考试常用。还有一类,就是初中课本上没有,但高中教师默认你会了的知识点。像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这些知识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初中只是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但在高中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不提前做好知识间的衔接,那么高中开学后教师讲课,学生很可能就听不明白,导致知识脱节。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过渡,初高衔接教育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练习,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初中数学竞赛。数学竞赛通常涵盖课本外的深层次和拓展性内容,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2023年济南中考数学真题中的几何压轴题,不仅可以用初中学的“旋转”方法来破解,而且可以用初中数学竞赛知识托勒密定理来求解。托勒密定理可能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但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用托勒密定理确实可以提供一个更简洁、更快速的解决方案。对初中数学竞赛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像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西姆松定理等,我认为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讲解,并且遇到具体题目让学生去有意识地应用、去感悟,打开他们的思维,增强学生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通过涉猎竞赛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无尽、博大精深,让他们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不断学习和成长。

  四、关于解题教学。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停留在解题本身这一表象上,而要通过解题这一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问题,渗透和培养学生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问学生:“看到这个条件,你能联想到什么?”通过解题训练,达到思维生成和建构过程的良好初衷。

  初中数学高阶思维培育,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初高衔接、竞赛启迪以及解题教学等策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回望初中数学高阶思维培育的这段旅程,我深感收获满满。我见证了学生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自信满满,从对数学的畏惧到对数学的热爱。我更加坚信,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学生如何理性地看待世界,如何逻辑地分析问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科学的方法,引领更多学生攀登数学思维的高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与成就。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历城第六中学)

作者:张迪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