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
做好三道“加法” 做实科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4-12-24 10:3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高晓燕 耿罡 蔡盛 A+A-
-分享-

  近年来,临朐县把加强科学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来抓,从学校、教师、学生3个关键维度出发,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县域实际的科学教育新路径。

  抓牢关键环节,做好学校主阵地“加法”。“我们小组展示的是家庭节水小发明‘雨水收集灌溉系统’,由雨水收集器、输送管道和分流灌溉装置三部分组成。它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是……”这样的场景在临朐县科学素养监测过程中随处可见。为强化学校在科学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该县探索改革学生科学素养测评机制,定期开展学生科学素养抽测工作。鼓励学校采用“传统纸笔测试+探究实践能力+自选项目展示”综合测评方法,强化过程性评价。鼓励学校加强科学教育类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校围绕科学探究、科技创新等内容,开展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打造课后服务课程超市。城关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编程控制外接设备”,开展“我做机器人”活动后,每年都有优秀的智能作品。在第三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人工智能作品获市奖12个,获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智能中药柜获全国二等奖。

  紧盯关键少数,做好师资水平“加法”。针对兼职教师多、师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临朐县以县域集体备课为抓手,精心编制了包含教学设计、课件等内容的144份科学教材配套优质资源包,建立县级共享科学教学资源库,供学校选择使用。学校组织教师对这些学科优质资源进行二次集备,引导教师从课堂理念、评价标准、操作技术等层面深度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探索构建“以时效性为培训导向,以针对性为研训重点,以参与式为主要方式”的研训路径,采取“全员培训+重点培训+订单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遵循“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什么就测评什么”的原则,逢训必测。每年邀请部分省内外课程与教学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科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根据学科特点,在县教研员的统领下,积极开展问题式、项目化、跨学科等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强化学科示范基地、学科领航团队、名优师工作坊建设研究,提供示范课、精品案例等实践之策,辐射带动学科教师的专业提升。今年,全县教师在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大赛中有1人获国家级奖、7人获省级奖。

  锚定关键主体,做好学生探究“加法”。“‘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露珠为什么能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是临朐县“科普小讲堂”栏目上,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耿铭尉讲解的《荷叶滚水滴的秘密》中的片段。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该县进行了大量尝试。首先,加强与语文学科的融合,通过整合教材中的科普文章、科学说明文等,优化教学效果,实现两门课程的相互补充和促进。结合科学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以语文课文为基础,设计实地探寻、查阅资料、制作报告等多种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其次,发挥县科普宣讲团的作用,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10月,正式成立科普宣讲团。开展科学宣讲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再次,开展假期学科特色活动。“浸入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临朐县科学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全县近年来依据学科特色,开展了“我的科普范儿”“我来讲你来听”“下馆子”和青少年科普调查体验等10余项各具特色的科学类实践活动,先后评选出500多名“科普小专家”“小小场馆介绍人”“小小中国故事传讲人”和100余幅优秀科普手绘画作品,在市、县级不同平台上展示。在潍坊市中小学创新技能系列活动及科技劳动节系列活动中,全县共获奖155项,其中朱封小学学生井翔辉被评为“大国小工匠”。

  (作者单位系临朐县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者:高晓燕 耿罡 蔡盛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