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发布时间:2020-06-30 16:14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包丽颖 A+A-
-分享-

春风行动,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就业十条”,全力保障学生毕业就业……因疫情影响,本学期大部分学生虽暂未返校,但各高校的就业服务没有松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疫情对就业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以及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的特殊形势,高校如何回应好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关切,为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装上“强引擎”,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紧迫课题。

压实责任,组织推动协同化。疫情突发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导致招聘渠道和劳动力流动受阻。考虑到滞后效应,未来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高校决不能有“缓一缓”“看一看”的“等靠盼”思想,应启动紧急状态下的就业服务,全员全方位齐抓共管。以北理工为例,疫情发生后,学校迅速启动就业工作应急响应机制,推进议事决策协同化,运用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院长和部处长联席会等机制开展全校系统动员;推进组织力量协同化,统筹责任教授、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校友等共同促就业;推进关键环节协同化,建立部门专项联动机制,一体化解决学业、毕业、就业事项。

创新形式,求职空间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线上建设就业服务空间提供了可能。疫情危机挑战了传统的就业工作组织实施体系,督促我们加快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形态转化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塑,构建信息化就业服务新模式,提升就业领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高校要依托人才、技术和组织优势,做“互联网+就业服务”排头兵,建立健全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构建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就业服务共同治理机制。疫情发生后,北理工快速建设空中招聘平台,就业服务顺利实现由“面对面”到“线连线”过渡,已举办的线上双选会场次是去年同期的4.5倍。

强化辅导,线上指导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就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上世纪80年代,国内高校最早一批就业指导机构陆续成立,发展至今职能虽不断完善,但专业化的学生就业支持能力还有待提升,尤其是线上专业化网络支持服务还有较大差距。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线上就业教育体系,强化线上指导的空间、载体、内容和队伍建设,提升线上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疫情防控期间,北理工依托长期以来的建设积累,上线50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精品在线课程,推进特殊时期就业指导线上全畅通,已举办各类线上指导39期,服务毕业生3500余人次。

关注重点,个性帮扶精准化。大学生就业,一头系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高校要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既重视全覆盖、全线抓,又要关注特殊人群、特殊情况,让各类学生群体拥有尽可能充分的就业机会。北理工秉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建立“一人一策”就业台账,做到因人施策、专人帮扶。本着尊重意愿、专业对口的原则,为就业困难学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定向推荐就业岗位。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对就业信息严格把关,从源头上铲除求职陷阱;加强线上招聘事前把关与现场监督,确保就业安全。此外,北理工还注重加强毕业生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高校、学生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协同,只有加强供给侧、需求侧两端的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才能高质量推进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作者:包丽颖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