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作业日”为孩子成长调频
发布时间:2025-11-07 10:13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邹立业 A+A-
-分享-

  ■“无作业日”不是孩子成长的暂停键,而是调频器,它可以让大脑由信息输入转向信息整合,让情绪从紧绷焦躁归于稳定平和,让学习动机由外推生成转为内在热望

  ■家校协同决定“无作业日”的质感与温度,城市与社区是“无作业日”的延伸课堂与温柔底座

  教育的节律,既关乎知识的学习,也关乎心智的生长。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把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作为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的举措之一。其实,设立“无作业日”,一些地方已率先探索。例如,上海曾提出逐步建立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初中每周一天无书面回家作业日的制度。这些政策为学校与家庭优化学生学习生活节奏提供了科学指引。

  也许有家长会心生疑惑,“无作业日”有必要吗?会不会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无作业日”是认知系统的调频。持续的高强度定向注意容易带来心理耗竭,适度的节律性恢复能够提升执行功能,降低情绪紧张。留白的一天,可以让大脑从信息输入转向信息整合,让情绪从紧绷焦躁转向稳定平和,让学习动机由外推生成转为内在渴望。在兴趣驱动与自主选择中,学习的韧性与持续性反而容易增强。

  当然,有效的恢复不是放任停摆,而是有边界的再平衡。注意恢复理论提示,亲近自然、适度运动与积极社交可以加速情绪修复。分散效应与巩固理论也表明,间隔式学习优于密集重复。“无作业日”的生活如何安排呢?可将“动—静—想”编织为一张既松又紧的网:适量运动、深度阅读、同伴协作与短时反思彼此呼应,并与“体育每天2小时”的目标同频,可以形成身心恢复与学业准备的良性循环。

  家庭是践行“无作业日”的关键场域。家庭的有效支持关键在于守护节律、共建秩序、兴趣陪伴。例如,清晨运动唤醒身心,上午劳动链接责任,下午阅读与创作沉淀思考,傍晚对话完成情绪整理,皆为可触可做、可见可感的成长时刻。计划宜简而可行,目标宜小而可达。若孩子出现社交退缩或明显焦虑,可以从家庭内合作起步,循序拓展到同伴交流与社区实践,避免把这一天变为新的压力源。

  为避免孩子与家长在“无作业日”陷入茫然,学校应在制度与资源层面提供支持。建议将“无作业日”写入校历与课程安排,防止以练习单、订正等名义回流学科作业;同时把资源打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图书馆、实验室与运动场,帮助学生以小项目、小创作、小展示连接知识与生活。教师可将“无作业日”作为观察与指导的窗口,记录学生的兴趣取向、合作能力与情绪状态,转化为课程优化与个别辅导的依据。对留守、流动、单亲或寄宿学生,可以建立联系人清单与个性化支持方案,必要时联动校医、心理教师与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家校协同决定“无作业日”的质感与温度。沟通宜前移:学校以周为单位发布活动菜单与安全提示,标注时长、难度与参与方式,班主任结合学情给出简短建议;家庭据此与孩子合力排出一份可执行的清单,既有边界,也留选择。反馈宜轻量:班级每周汇整情况,记录学生闪光点与需要支持之处;家庭反馈体验与建议,使教学优化与家庭支持形成清晰、可循环的闭环。协同的着力点在于学生自我管理、社会情感等核心能力的成长。

  城市与社区是“无作业日”的延伸课堂与温柔底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统筹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与青少年宫,发布可达性强的学习地图与公益开放时段,配套安全指引与简洁预约通道;社区可以提供劳动与服务学习的真实情境。学校据此编制区域资源清单与年级化路线,由家庭按需选择并在统一平台回传体验。媒体与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定期展示优秀实践经验。多方协同之下,促进教育资源由书本与屏幕转化为可触摸的城市空间,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公共意识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当“无作业日”由减负举措升级为城市教育行动,将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城市温度的载体。

  “无作业日”不是孩子成长的暂停键,而是调频器。家庭以节律与陪伴托起日程,学校以制度与资源铺好场域,家校协同以清晰规则与轻量反馈贯穿始终,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将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作者:邹立业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回眸十四五·聚力再出发|以立德树人新成效夯实教育强省建设根基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掀开了总结“十四五”成就、谋划“十五五”蓝图的崭新篇章。

11-03 10:59《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远程研修赋能特岗教师专业成长

自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启动以来,一批批高校毕业生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 ...

11-05 16:4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青少年学子的心灵氤氲文化芳香

前不久,山东教育社举办了《山东教育》创刊暨山东教育社建社80周年专题研讨活动,与会人员来到了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参观考察 ...

11-06 08:4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