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点亮希望之光的“燃灯人”
发布时间:2023-12-22 16:06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张文强 吕宏伟 A+A-
-分享-

  2023年7月30日,作家刘俊奇著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燃灯人》出版。作品一经面世,便获广泛好评。在第三十一届全国书博会上,作者刘俊奇向读者讲述书中主人翁李振华扎根沂蒙70载,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山区孩子带去希望之光的感人故事。宣讲厅中掌声阵阵,感人心弦,引发了听众强烈共鸣。

  七十年再回首,虽巨变沧桑,却初心如磐。


  是什么激励他义无反顾地舍弃大都市舒适安逸的生活,舍弃本可平步青云的大好前程,一头扎进贫瘠的荒山沟?

  是什么支撑他在沂蒙山这片封闭已久的文化荒原上,无怨无悔地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了七十载?

  是什么促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倾尽心血和汗水,资助一名又一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他青春热血 情系沂蒙

  少年时代的李振华从老师讲的故事里知道了沂蒙山人为共和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贡献,沂蒙山的“红嫂”、“沂蒙六姐妹”等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感动着他,激励着他。对沂蒙山怀有的一种敬仰和憧憬之情,坚定了他服务老区人民的决心。

  1953年,年仅17岁在南京师范学院读大一的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带着父辈们的嘱托,告别故乡南京,千里迢迢来到艰苦的沂蒙革命老区沂源县支教。

  “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是史书对沂蒙山区的真实写照。初到山东时,领导怕他受不了苦,决定安排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他却说:“还是让我到最偏远落后的沂蒙老区去吧!”

  理想与现实像是一对孪生姐妹,理想的现实总要经受无数的艰辛与考验。如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一种精神的力量,理想就会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年轻时的李振华

  李振华踏着铺满积雪的崎岖山路来到了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村。出乎意料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半山腰那用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洞一般的窗户,仅有的一扇门和透风撒气的四壁,地面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旧药瓶制的煤油灯,后墙角支撑起一张旧床,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用的土瓦罐。这,就是他的岗位兼宿舍了。村支书告诉他: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就吹吹哨子,没有表,只能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燃尽一段麻杆就是一节课。

  寒夜,深山中漆黑一片。冷得似冰窖的残破教室里,李振华裹着单薄的被子蜷缩在床头的一角,呼啸的山风夹杂着阵阵狼嚎,令人毛骨悚然。墙缝中钻进来的寒风,吹得煤油灯飘忽不定,恰如他此时的心情,是无尽的孤独与乡愁。

  偶尔眯一下眼的他熬过了孤寂的一夜。

  面对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识字班),最小只有7岁的38名学生和教室外围观的好奇乡亲,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然而,他的一口南方话,却是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

  一路壮志满怀的李振华到达目的地,大城市与偏僻的山村;繁华古都与破庙的石头桌凳;糯软米饭与从没见过的硬煎饼;南京方言与沂蒙山地方话的碰撞,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他苦涩不堪,产生了畏难情绪。

当时教学、办公、住宿一体的韩旺小学

  在犹豫徘徊时,沂源人民博大宽厚的胸怀让他感动。乡亲像当年支前那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他;大娘大婶们亲手纺布,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袄、棉裤,布袜子和走山路穿的钩子鞋;当乡亲从怀里掏出依然带着体温的鸡蛋时,李振华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落后,让他忧心。亲身感受到乡亲们对文化知识极度渴求的他看到村里搞互助组,却找不出一个记工分的人,只能在墙上画杠杠记数时,李振华的心被深深刺痛。一切的矛盾和动摇,一切的怯懦和不适,都烟消云散,一个坚定而明确的目标在他心中树立起来:把自己融入老区,宁可一辈子留在这里,也要让他们能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

  这沉甸甸的使命感,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

  他牢记使命,爱心倾注桃李情

  加入党组织是李振华最大的愿望,工作后的六年时间,连续向乡村党支部递交了8份入党申请书,并经常找老书记汇报思想情况 。1959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在日记中写下“一名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要映红一片蓝天”的誓言。

  李振华将一颗炽热的心融进蒙山沂水。他善待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上关心,物质上资助,学习上指导,做人上引导,精神上鼓励。

  地处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当时是国家重点支援的贫困县,乡亲们靠吃糠咽菜度日,如果没有资助,很多山里娃是不可能走进校园的。李振华首先想到的是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他不仅给贫困学生交书费买书、买本子和笔等学习用品,还给他们买衣服鞋袜等,并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孩子们理发。家乡寄来的大米,他颗粒不留地分给贫困学生。冬天,让家里没有被子的男生来学校与他同铺,遭了虱子也不嫌弃他们;山洪暴发,他冒着齐胸的河水接送学生上学······

  工作的第一个月,李振华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坚持到退休。1997年退休后,又将大半生的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全部捐出,在他工作过的三所学校设立“奖学扶困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他还外出打工八年,把挣来的50余万元全部捐出。打工期间,为了给急需用钱的贫困生筹措资金,他利用早晚捡拾废品卖,共筹得资金1.6万元。现在他每月只留500元退休金作为生活费,其余全部捐出。70年来,个人累计捐款160万元,资助了2400多名贫困学生。 他几乎倾其一生所有,而自己却异常的节俭,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茶叶都舍不得喝,吃饭依然以玉米糊和南瓜菜为主,依然戴着65年前30元买的 “钟山牌”手表,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6年,一件灰蓝色的衬衣已经穿的泛白、领口破损,折断胶底的老布鞋也舍不得扔掉。

  李振华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倡导发起大型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共建希望小学。他的善举感召了更多的人踊跃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爱心企业家曲东升创建的“淄博市郝守珍教育基金会”为教育累计捐款6000余万元。李振华为支持公益组织,他担任了“淄博市郝守珍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县微公益协会终生荣誉会长和学雷锋车队名誉队长等11个公益职务。

  60多年来,他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党的宗旨,严守党的规矩,坚守理想信念,时刻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

  如今,依然清贫的他,生活虽然艰苦,精神却很富有,内心十分幸福,因为那么多的孩子因他而改变了人生命运。他始终恪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忠诚之心,他尽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他燃烧奉献,满腔深情红烛泪

  1980年夏天,高考临近,担任班主任和四个班政治课的李振华,接到一封“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突如其来的电报每个字都剜着他的心,望着浸满母亲泪水的电报,李振华真想立刻飞到父亲病床前,但想到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那些用血汗供子女求学的可怜父母,犹豫再三之后,决定让同样在备战高考的小儿子回南京伺候老人。

  “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中断复习?”

  “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这么做。我是班主任,走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高考冲刺,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而你吃‘国库粮’,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想来想去只有牺牲你了。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理解我的。”

  懂事的儿子眼含热泪,去南京代父尽孝。

  紧接着第二封、第三封电报。病重的父亲没有撑到日夜思念的儿子回来,便撒手人寰了。电报上寥寥数字,就像一记重锤,击打在李振华的心头。他眼前一阵发黑,瘫在地上……醒来后,不自觉地抓起桌子上一沓印试卷的白纸,步履沉重地来到学校的后山上,点燃白纸,跪在地上,面向南方,嚎啕大哭:“父亲呀,儿子不孝,对不起您呀……”

  当他看到山下跪在地上哭的学生时,他意识到在这关键时刻不能影响学生的情绪。于是李振华擦干眼泪强打精神走进了教室。讲台上,学生们破例给他放上了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他深情地望着莘莘学子们,沙哑而富有磁力的声音,又在教室里响起……

  这年高考,他班级的学生异常优秀,李振华所教学科的成绩特别突出!一份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翩然飞来,儿子却无缘获取。李振华悲欣交集,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也落榜了……失去的永远地失去了,那颗为人子、为人父的心再也无法抚慰!这份悲怆与负疚,深藏心底永难释怀。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亲的离去,击倒了相依为命的母亲,母亲落下半身不遂。南京的教育部门也很快发来商调函,县领导说:“真舍不得你走哇,可这一回应该放你回去了,这么多年,你对得起老区人民啦!”

  在极度的矛盾、纠结之中,李振华和家人开始收拾行装。

  启程的那天早晨,李振华推开家门时,眼泪“哗”地流了下来:门外挤满了来为他送行的乡亲,有的抱着一只鸡,有的提着一篮子鸡蛋,有的捧着各种山果,没有一个人说话,许多人在悄悄地擦眼泪……

  刹那间,李振华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想不到的决定:我留下来,不走了!

  “李老师为咱们操心这么多年,到了帮助他的时候了。谁家有闺女,轮流到南京去伺候老太太!”有人这样提议。

  心之诚、意之切,让李振华再一次感受到老区人民的善良、宽厚与无私!

  寒来暑往,春秋九度,母亲在床上躺了9年,先后有8个孩子前往照料。孩子们伺候得好周到好细心,因为老太太是李老师的母亲,她为沂蒙老区养了一个好儿子!第10个年头,为弥补对老母亲的愧疚,也给自己一个尽孝的机会,李振华把83岁的老母亲接到了沂源,贤明通达的母亲理解儿子的心思,来之前让人帮她将送终的寿衣也一起带上,老母亲是要把这老骨头埋在沂蒙山呐!

  李振华真的想多陪陪母亲,尽尽孝道。可事与愿违,母亲来沂源不长时间,由于水土不服,不适应山里的气候,在一天深夜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李振华悔恨交加。他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任凭泪水落在母亲的脸上:“妈,我错了!我不该把您老人家接来,我对不起您哪……”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一片,有人哭喊着:“老人家,您别怪李老师,是我们对不起您啊!”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人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敬老院,他对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父母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父母······

  他大爱无疆,用心血为学子圆梦

  李振华深知,“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越是贫困,就越需要受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是振奋寒门学子的动力。……

  每当看到那些翻山越岭、背着干粮或冰凉的地瓜来上学的孩子,每当触及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使命感和责任心在他心头升腾。

  为提高教学质量,每天工作到深夜的他发扬抗大精神,自制了28种教具,晚上翻山越岭去孩子家里补课。李振华带的第一批12个学生全部考上了初中,对于当时沂源县10:1的录取比例来说,百分之百的升学率引起了轰动,乡亲们喜出望外,终于盼来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好老师。县委书记为他召开了庆功会。

李振华自制的部分教具

  1965年,李振华被调到张家坡中学任教高中政治课。恢复高考后,为给学生夺回失去的时间,他认真研究教材,上好每一节课,耐心辅导每位学生。年年送毕业班的他,为更好地照顾住校生,他毅然搬进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虫。为了不让学生吃变质的饭,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逐村到学生家里拿饭。为生病的学生买药送水,做好病号饭送到宿舍,看到疲惫的李老师,学生们感动得流下热泪。爱生如子的李振华得到孩子们的尊敬,都发奋攻读,年年考出好成绩,许多的山里娃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1982年秋,沂源县成立了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108名学生都是其他学校的落榜生,而且都比较难管,平均入学成绩28.5分,26人的数学考了“0”分。李振华当起了第一任校长。针对有些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不抱希望的思想,李振华提出了:“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洒向学生都是爱”的教育理念。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教师用爱对学生进行多途径、多手段的软化和心灵的净化,用爱的“心灯”点亮学生的“心灯”。

  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在许多人眼里没有指望的一百单八将,毕业时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居全县之首。城关二中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文明单位,成为全市初中学校的一面旗帜,同时改名为沂源实验中学。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刊发了《爱心滋润后进生》的文章,并配发了《校长是关键》的评论。

  几十年来,李振华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圆了成千上万山里孩子的“大学梦”。

孩子们与李振华亲如父子,李振华与学生们亲切交谈

  李振华教过万名学生,有数千人选择了教师岗位,有的成了知名科学家、将领、高级干部、振兴乡村的带头人······

  知名海洋科学家刘刻福,中国海监东海总队总队长,从事环保工作多年,带队第28次南极科考,巡航钓鱼岛,多次临危受命出任一线指挥,他为抗击浒苔工作的全面胜利,确保奥帆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及山东省、青岛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他曾多次为“振华奖学扶困基金”捐款,他不仅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走出了大山,也走向了南极。

  2022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任纪兰正是李振华资助过的学生之一。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任纪兰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和城区学校任教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当初李振华支教的东里镇,到全县位置最偏远学校之一的福禄坪小学任教。新教师招聘那天,任纪兰欢欣雀跃地从考场跑出来,想尽快去跟李振华分享实现梦想的好消息,一抬眼便看到李振华竟然就坐在不远处的马扎上,摇着蒲扇等着她。那一刻,任纪兰热泪盈眶:“爷爷,我考上了!我终于成了和您一样的人民教师!”

  沿着李振华的足迹,任纪兰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年起,就资助两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她说:“我也绝不能让我的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淄博好人”唐守贵是与李振华吃住在一起的贫困生之一。他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以李校长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无私地关心帮助着身边每一个孩子,尽其所能地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参加工作后一直坚持每月挤出部分工资,帮助班里有困难的孩子。25年,他直接资助的孩子有60 多个,其中就有7个孩子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学习,帮助资金近20万元。

  在关心资助贫困孩子的同时,他效仿恩师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自1999年开始坚持义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7000cc。2018年通过了淄博市红十字会的血液检测,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齐鲁最美教师王书奇,如今已成为沂源县第五实验小学校长。“自己当了校长,深感肩上责任之重。我常思考该怎么当好一个校长,总能回想起自己上学时,李振华校长是怎么做的。”学校成立了26支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对接26个村,组织学生周末到敬老院、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开展义务劳动,从小培养孩子们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优良品德。

  “看到曾经教过和资助过的孩子们成人成才,已经陆续开始回报社会了,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很欣慰。”李振华满脸自豪地说。

  他老骥伏枥 日照桑榆情更浓

  物换星移,光阴荏苒。17岁眉清目秀的江南小生,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虽然眼睛不再那么清亮,却更加清晰来时的方向。为老区教育献身的步伐从未停歇,关心下一代的脚步也没有驻足,仍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

  退休后,李振华担任了沂源县关工委副主任。他深入到乡镇、社区和学校,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呼吁全社会都参与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

  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问题少年的转化,他利用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建议、议案,参与组织有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报告会、研讨会,创办“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孤儿爱心心理辅导站”。

  1997年,他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与省内外290多名问题青少年建立帮促关系,帮助他们疏导心结、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在他的耐心开导和关爱下,大部分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重新拾回自信、确立了人生奋斗的目标,有的入了团,入了党,有的考上了大学······ ,这些问题青少年的转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李振华积极参与“五老”志愿者服务工作,与其他老同志一起向全市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发起“走出家门、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倡议,得到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响应。他和志愿者团队定期检查校车,到学校食堂了解食品安全,护送学生过马路;创建了“道德讲堂”和“孝德讲堂”;组织青少年学党史、国史,作“两史”报告,对下一代进行知国情、感党恩教育;联系政法干警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并担任法治教育进课堂顾问委员。

  他还担任着31个部门和单位的政治辅导员、教育顾问、名誉校长和监督员等职务,先后为全国各地的党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师生等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红色沂蒙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34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次。

  从17岁来到沂源,李振华始终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深情厚义时刻铭记在心。他先后帮扶了生活困难的58名孤寡老人。夏天,给老人们买蚊帐和凉爽单衣;冬天,给他们买棉衣棉被;逢年过节给老人们买上各种食品;有生活不能自理的,还给他们喂饭喂水,打扫卫生······每次去看望他们,这些老人都紧紧握着李振华的手,舍不得他走。

  李振华还先后帮扶了23名孤儿,在经济上资助,生活上关爱、思想上安抚疏导,定期为他们送去新衣和学习生活必需品,春节给他们发红包。他协助成立了“振华公益使者——希望小屋志愿服务队”,并带头捐建两所“希望小屋”。孩子们每次见到李振华都高兴地与他拥抱,临走时,双手搀扶着送出很远,孩子们不停地喊:“祝李爷爷寿比南山!”

  2022年,临近春节,李振华感染新冠病毒住院治疗期间,念念不忘的却是他帮扶的孤寡老人和孤儿,安排陪床人员利用打完点滴的时间,为孤寡老人送去过节物品,为孤儿送去新衣和红包。

  李振华爱洒沂蒙,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省、市领导多次做出批示,号召向他学习。中央、省、市媒体摄制了《情洒沂蒙》等17部专题片,编写《燃灯人》《爱满天下》《红烛》等9部20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话剧,谱写了《粉笔无言》等4首歌曲,高清数字电影《留住青山》在各地上映。70年来,李振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最美‘五老’志愿者”等市级以上荣誉113项。

  为铭记他为老区教育作出的贡献,沂源的父老乡亲自发捐款,为他立起了一尊半身雕像和振华基金纪念碑。为发扬“振华精神”,县里建立了“李振华事迹展厅”、“沂源县振华实验学校”。为活着的人塑像,这在沂蒙老区是绝无仅有的。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聚着沂蒙老区人民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体现的是学生、家长们无以言表的感动。

  李振华说:“转眼间,来沂源已70个年头了,每当看到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因为这里留下我的足迹,孕育了我的收获,寄托着我的情,凝聚着我的爱。可以说水乳交融、难以释怀的沂源情锁住了我回乡的脚步,沂源父老乡亲70年的养育之恩,让我终生不忘,报答不完。人老了虽然会面临许多身体、生活上的困难,但我要把困难转化为力量,继续发挥余热,全力做好我应做的事,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培养、领导的关怀和和沂源人民的养育之恩!”

  李振华,一生普普通通,他沉静如蒙山,清醇如沂水,无私无欲,坦荡如砥;李振华,一世轰轰烈烈,有感天动地的赤诚,他宽厚如海洋,明洁如晴空,至真至善,大无大有!

  李振华像一支燃烧的红烛,无怨无悔,牺牲奉献,照亮他人。

  李振华像一座内蕴丰富的高山,沉默无语,却令人仰止。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广大青年,一贯地有益于广大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时期,还是在安定和平的建设时期,我们的身边总少不了那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生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的人,正是有了这些人生楷模的装点,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正气、正义与正能量,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希望,而李振华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


作者:张文强 吕宏伟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他,留下了永不停息的“心跳”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08-04 09: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