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里的“燃灯人”
发布时间:2024-09-11 10:19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陶继新 A+A-
-分享-

编者按

  教师节40年,有太多优秀教师的名字如群星闪耀。在沂蒙山里,就有一位这样的“燃灯人”,他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学生,献给了教育,他就是“布鞋校长”李振华。

  “每每翻阅起李振华的故事,心灵总会被他那悖乎‘常理’的大爱所震撼。”原山东教育社总编辑陶继新,在读了以李振华事迹为蓝本的长篇纪实文学《燃灯人》后,便被这位师者无私奉献、深沉博大的品质深深打动。于是,他再次踏上寻觅之旅,走近这位在山村默默耕耘了七十余载的老教师,用笔触记录下他平凡从教生涯中那些高尚而动人的闪光事迹。

  朋友向我推荐了长篇纪实文学《燃灯人》,不读则罢,一读竟不忍释卷。

  书中主人公李振华老师大爱无涯的高尚品格,在让我高山仰止的同时,其曲折“离奇”的人生阅历和感天动地的事迹,则汇聚成一支滔滔不绝的河流,时时拍打着我的心灵堤岸,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我一次次泪流满面,慨叹不已。

  在采访本书的责任编辑张冰心时,她也这样说,阅读书稿屡屡被李振华的事迹所感染,即使是在大庭广众的编辑室,控制不住的泪水常常夺眶而出。

  如果说,这是因为我们“披文以入情”地走进了李振华老师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那么,作家刘俊奇则是“情动而辞发”地用心抒写,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位真实而又撼人心魄的杏坛楷模,一位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刘俊奇先生在近20年时间里,一次次走近李振华,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一次次走进沂蒙山区,走遍了李振华工作过的地方,然后用两年多的时间,写就了这样一部讴歌人民教师的史诗般长篇巨著。作者不只是记录了李振华从17岁到87岁长达70年的生命历程,更是将自己的真挚感情与对教育的感悟、师德的理解与赞美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心灵的互动与情感共鸣,让读者沉浸在绵绵不绝的感动与思索之中。

李振华

  如果说,阅读过程中能够时时感触到一种情感波澜在涌动、激荡的话,那么李振华老师高尚的人格形象如一座丰碑,豁然屹立在我们面前。

  ——当然,有人在为李振华老师大爱义举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为其有悖“常理”的一次次决择而感到不解与遗憾。

  一是生活与工作环境。如果在“六朝古都”的南京与当时还十分贫困落后的沂蒙山二者选其一,人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城市。而那个时候只有17岁的李振华却选择了沂蒙山腹地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学校;更让人无法理解的,与他一起来山区支教的40多个青年学生先后返回了城市,李振华却一辈子留在了这里。

  二是当年南京的女朋友一次次深情召唤,乃至最后“通牒”,李振华为了山区的孩子能够改变命运,为了自己的初心,选择了与女朋友的诀别,绵绵的爱情之火由此而熄灭。后来他与一位同为山村教师的沂蒙山姑娘结为夫妻,却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一直两地分居,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另一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教学,也像他那样资助着贫困学生。少了卿卿我我的爱情生活,却共同演绎了同一曲“仁者爱人”的动人乐章。

  三是李振华的父亲病危乃至去世,他把巨大的悲痛埋在心底,让正在读高三的二儿子李东伟代他前往南京。面对人们的不解与孩子委屈、幽怨的目光,李振华内心的纠结与愧疚可想而知。他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爱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四是从当年的风华正茂,到今天的耄耋老人,李振华一直行走在捐资助学的路上,无怨无悔。从70年前每个月拿出四分之一的工资,到今天每个月的退休金只留下500元用于生活费,他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山里的孩子和身边的孤寡老人,把家里仅有的15000元积蓄和刚刚到手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拿出来,在自己曾经工作过的韩旺、张家坡、沂源县实验中学分别设立了“振华扶困奖学基金”。如今,“振华扶困奖学基金”已经发展到300万元,资助和奖励了万余名学生和优秀教师。流传甚广的李振华老师外出“打工挣钱”,说的是他应聘到一所民营学校担任初中部校长,把8年所得的40余万元薪酬全部用于助学,他甚至捡垃圾换钱,帮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

  李振华老师生活之节俭,更是让常人无法理解。我们形容一个人的简朴,常常用“粗茶淡饭”这样的词汇,而李老师不仅不喝酒,不抽烟,甚至连粗茶也不喝,一年到头的白开水,吃的是白菜萝卜南瓜窝窝头。一件衣服要穿一二十年,一块“中山牌”手表戴了40多年,一辆“金鹿牌”自行车骑了30多年。在乡村学校工作的几十年里,没进过一次理发店,自己买来理发工具,与学生们相互理发。

  李振华长年累月在山村学校与学生的家中奔波,一年要穿坏好几双步鞋,被誉为“布鞋校长”。

  有人说他太过清贫,但他却是一个精神富有者。他虽然只有三个儿女,可一辈子教过的一万多名学生,又何尝不是他的孩子?这些学生们也将李老师视作父亲、爷爷,有的情不自禁地叫他“李爸爸”。

  他的学生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像老师那样节俭,也未必每个人都能像老师那样一辈子捐资助学,但是他们从老师身上汲取的精神营养,足以让自己的生命发出别样的光芒,在照亮自己前程的同时,也将这种美德之光折射出来,为社会送去一份美好。

  《燃灯人》书中列举了唐守贵、任纪兰、张文强等许多学生以李振华为楷模谱写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他们无私奉献社会的感人故事,同样催人泪下。

  1953年,李振华初到韩旺小学时,城乡之间巨大的落差,曾经对他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冲击。但当地父老乡亲像对亲人一样,连夜凑布凑棉花,为他缝制棉衣棉鞋,不仅温暖了他的身体,更温暖着他的心。特别是初到这里时,清明节的那18碗水饺让他铭记终生。

  读《燃灯人》书中“那个刻骨铭心的春节”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把工资资助了学生的李振华,过春节时竟然连买肉的两块钱也拿不出来。生活同样贫困的乡亲们把自家准备过年的鸡鱼肉蛋送到他的家里,挂在他的大门上和门口的树上,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开门时看到了那么多年货,李振华脸上顷刻间爬满了泪水。他让儿子一一退还,但村民张兴泉却回道:“李老师啊,您就不要难为孩子了,常言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您对学生们的好,乡亲们欠您的情,就是一辈子也还不清啊!”

李振华当时教学、办公、住宿一体的韩旺小学

  人非草木,更何况父子情、母子情?当远在南京的母亲因突发脑血栓而瘫痪时,南京教育部门发来李振华商调函。尽管对乡亲们和学生有着太多的不舍,而几十年对父母的亏欠时时撞击着李振华的心扉,他不得不调回故乡南京。

  可是,当凌晨4点多钟推开家门的时候,他一下子被面前的情景惊呆了——大街小巷站满了为他送行的乡亲们。大家默默无语,脸上的泪水静悄悄地流淌,充满着留恋与不舍。当小女孩兰兰捧着那个本来就不属于她的铅笔盒来到李振华的女儿跟前,啜泣着说“海英姐别走……”时,顷刻间让李振华泪如泉涌。他的那一句“我李振华不走了!”又瞬间震惊和感动了现场每一个人。

  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定格在了李振华传奇的教师生涯中。而沂蒙山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同样谱写了一曲沂蒙精神的动人乐章,“既然李老师不能回南京照顾母亲,我们何不替他尽孝?”于是,在10年时间里,先后有8个家庭争相去南京伺候老人。

  李振华当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沂蒙精神的激励下》发表在报纸上。有人说,是伟大的沂蒙精神奠定了他一辈子扎根山区的思想基础,而李振华以无涯的大爱点亮无数学生的心灯,更让沂蒙精神熠熠生辉。这种高尚情感互动而折射出来的精神光芒,是何其的伟大与灿烂辉煌!

  2012年,沂源县在原城关二中旧址建起了“李振华事迹展厅”,每天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展厅里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浸透着沧桑感的实物,让人肃然起敬和慨叹不已。特别是留言簿上那些发自肺腑的滚烫文字,以李振华老师为榜样的感动留言,无不表达着人们的心声。

  2015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

  当人们对李振华敬而仰之的时候,很多了解到其背后家人做出的牺牲奉献。他的三个儿女——原本可以考大学,却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不得不提前就业,或者为了父母的事业而顾全大局,放弃了高考。

  对此,身为父亲的李振华内心也满是遗憾和愧疚。但当看到自己培养的更多山区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这背后也有他的家人的一份贡献,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宽慰。如果说李振华是“活着的雕像”,那么他与父母、妻子、儿女们组合的,则是奉献者的群雕!

沂源的父老乡亲自发捐款,为李振华立起了一尊半身雕像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振华老师,在阅读长篇纪实文学《燃灯人》的同时,我还收集浏览了大量有关介绍李振华事迹的文章、视频等,在许多次感动和泪目的同时,得到了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净化,并不由自主地生发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敬仰感。

  今天,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最美五老”等众多荣誉称号,已经被推选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李振华,依然是那样的低调与谦恭。在采访他的过程中,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是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百姓,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书写和宣传的。

作者:陶继新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他,留下了永不停息的“心跳”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08-04 09: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新时代 大美育

魏凡俭,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 ...

08-08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暑假,是教师找回自己的季节

于一名教师而言,用心经营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因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08-09 15:15中国教师报微信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