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纺织服装系教师王兆红:一针一线织就育人路上的大爱与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19 10:58 来源:《山东教育》(综合版) A+A-
-分享-

  王兆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全国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专业带头人,山东省服装行业优秀技术人才、山东省纺织工业首席技师、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裁判专家、全国优秀制版师,山东援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山东优秀援疆教师、山东优秀援青教师。她以“用爱心育人,用责任担当”为信念,用31年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职教人的初心和使命。

  用欣赏点燃学生,用课程成就梦想

  “育人要用爱心浇灌。”这是王兆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认为,每名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的职责是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塑造、激励学生。

  王兆红主讲“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她放弃节假日,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进修,反复打磨每堂课。她坚持“每课一成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一件立裁样衣,真正实现“画得出、做得出”。她的课堂常年有“下课撵不走”的现象,学生测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10—2013年,王兆红连续3年完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师资培训班的授课培训工作,为全国50多所院校的近200名教师进行制版培训,示范男装样衣从立裁到平面的转化过程,示范讲解立裁原理、新方法应用、立裁在生产中的应用等问题,受到教师的广泛好评。2015—2018年,她主持完成国家教学资源库“成衣立体裁剪”建设,成为全国50余所院校的教学模板。她指导的学生获全国服装设计与制版大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金奖3项,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各1项,她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11年,王兆红主动申请赴潍坊宝达服饰实践一年,从团购部设计师成长为研发部主任。她设计的迷彩衫、学生运动装在山东省2012年军训服招标项目中中标,创收超100万元。她主持的市科技课题“多功能学生装的设计与开发”获山东省高校科技奖。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教师获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建成国家、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各1门。2012—2019年,她指导的学生蝉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一等奖。

  以担当为翼,万里援疆践初心

  2020年9月21日,王兆红成为山东援疆柔性人才队伍中的一员。她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她人生中最有意义、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援疆路。

  进入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后,她第一时间修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解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不集中等问题;担任高职服装教研主任,推动作业展示常态化,建立“以展促教”机制;在教学理念培养、教学方法改进、专业技能提升等方面,全力帮扶结对的年轻教师。王兆红坚持“专业要勤”,每天下班后依然做立裁研究。她利用业余时间传授非遗扎蜡染技艺,自己出钱为学生购买了染料等用品,师生的T恤染色作品成为校园走秀亮点。

  援疆过程中,王兆红带领团队承接的最大一个项目就是受塔县文旅局委托,为塔县帕米尔景区从业人员设计新工装。这是该校第一次对外承接任务。王兆红承担了设计与技术双重任务,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在困难中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在两周时间内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共设计24套男女装,包括前台迎宾礼服、讲解员服饰、保洁员服饰3个项目,完成设计稿的制作和宣传册的印刷工作,同时,王兆红带领团队将服装配套的丝巾、领带、包装盒等全部设计制作完成。2021年7月援疆结束前,项目尚未完工,她带着任务返鲁,利用假期完成绣花、制版,样衣寄回新疆制作。同年,她又远程指导喀什职业学院完成了自治区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纺织服装产学研基地申报,学校获批600万元资金。

  王兆红以专业为纽带,用扎蜡染非遗技艺和工装设计项目架起文化桥梁,将“业精于勤”的精神播种在帕米尔高原。从自费购买染料支持学生创作,到跨越4700公里远程指导产教基地建设,通过微信视频线上指导师生解决问题;从塔县景区24套工装的设计,到喀什职业学院600万实训资金的落地——每个细节都凝结着两地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情。

  以技艺为灯,照亮雪域高原传承路

  2024年9月,王兆红再次出征,赴青海省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援教,开启人生第二段支教征程。

  她克服高寒缺氧、水土不服的困难,第一时间调研学校民族服装与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招生下滑的原因,走访唐卡装裱公司,发现该技艺濒临失传。她立即将唐卡装裱纳入课程体系,与教师共同完成唐卡装裱作品,并在“双创”工作室展出。她组织教师开发30余件植物染伴手礼产品,今年在职教成果展中获广泛好评。

  她推动学校入选“全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指导民间传统工艺部教师多杰措获评“全国非遗名匠”。她组织教师赴青海师范大学交流学习,搭建青鲁合作桥梁。

  在科研方面,她主持立项海北州鲁青联合教研课题“中职民族传统工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申报国家文旅科技创新项目“青海氆氇纹样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产品研发”,主笔2025年青海省非遗创意大赛方案,指导师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翰唐—掐丝工艺画”。参加学校组织的援青教师公开观摩课活动,带动当地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认真完成教师听课评课任务,对每名教师的授课进行真实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课余时间,她持续开展服装立裁、非遗扎染等培训,师生热情高涨,技艺传承与民族团结在针线间悄然生根。

  王兆红常说:“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一直在。 ”31年来,她培养了上千名服装专业能工巧匠。从山东潍坊到新疆喀什,再到青海海北州,王兆红把讲台当阵地,把边疆当故乡,在一针一线、一点一滴中,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写进每件衣服、每堂课、每次援疆援青的征途上。

王兆红(右一)在青海支教期间推动非遗进校园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他,留下了永不停息的“心跳”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08-04 09: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新时代 大美育

魏凡俭,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 ...

08-08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暑假,是教师找回自己的季节

于一名教师而言,用心经营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因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08-09 15:15中国教师报微信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