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受疫情防控影响,今年山东多市提前放寒假,并叫停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活动,没有了培训班的纷扰,师生们会如何度过这个“特殊”寒假呢?空间的距离难不倒聪明的师生和家长,为此鲁教君整理了部分中小学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吧!
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德育实践落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山东很多学校都利用寒假的契机,指导假期生活学习指导中,充分融入了“红色元素”。
东平县沙河站镇小杨庄小学与贵州大学联手,共同开展“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魂”线上宣讲活动。为了感受真实的“长征场景”,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提前录制了宣讲视频。从2月开始,学校组织同学们在家观看视频。真实的场景再现、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加了解那段艰苦的岁月,深刻感悟长征精神。
济南市高新区伯乐学校则利用红色教育推进德育工作,在中学部(7.8.9年级)开展阅读“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在小学部(1-6年级)开展创作“童心向党”优秀童谣、红色经典电影配音、红色歌曲演唱等活动。
此外,该校还开展“百个初心地”主题寻访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活动优势,通过线上云游和实地研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济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寒假劳动实践,提高生活技能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的寒假劳动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生活技能,也能从小培养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完全小学结合假期生活的特点,让同学们从身边事做起,布置了家庭劳动课。清早起床开始,同学们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洒扫地面、庭院、浇灌花草……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劳动。
“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让孩子们在家一起“忙年”,也是学校安排的假期“必修课”。学习累了,跟着父母下厨房,孩子们有的炸面食、有的做花样饽饽、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很多孩子表示,自己做的饭更香,而且在劳动中更加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除了在寒假期间开展“学会一项家务技能”“为长辈做一件实事”等家务劳动作业,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不少学校还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开展垃圾分类、节粮爱粮等文明实践活动。
特色寒假作业,提升综合素质
寒假除了传统的作业形式,很多学校也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有特色的活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在家学习、讲授防疫知识,成为很多学生的特别寒假作业。
东平县商老庄中心小学近期开展寒假小学生居家防疫小知识活动,孩子们拿起画笔,用一幅幅画作来讲述防疫故事。
寒假安全是学生教育的永恒话题,虽然现在禁止燃放鞭炮,但消防安全依然不容忽视。近日,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小学就开展了一次消防教育——走进坊子区九龙消防站,与消防员进行“零距离”接触,穿上消防战斗服,化身“小消防员”,直观地学习了消防车、消防设备的用途。
体验春节传统习俗,增强文化自信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寒假是了解春节传统习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而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在济南钢城区金水河学校,由于附近不少村庄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习俗,学校安排了“老家印象”、“我家家谱我来绘”等活动,记录同学们在老家过年的所见所闻,包括村容村貌、风俗民情、节日装扮、老村物事等,还有翻看老家谱、访宗祠,用绘画或思维导图的形式了解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了解中国传统礼法习俗。
临沂金盾小学举行了“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教育活动,小学生们有的在家写福字、剪窗花;有的卷起袖子和家人一起打扫卫生,除尘布新;更多的队员们拿起画笔,在手抄报中抒发节日来临的喜悦。
山东省实验初级中学的少先队员们则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剪窗花、打锣鼓、编中国结……,队员们通过做手工体验年俗文化,代替了燃放烟花爆竹,欢乐祥和,喜迎新春!(记者 王煜玲)
作者:王煜玲
编辑:周玉森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