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行村党支部的红色精神,是理想信念的灯塔,也是我们进行实践创新的源泉。”近日,在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王家楼村红色展馆,讲解员在向低年级学生介绍程家行村党支部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此加深学生对党史的认识,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这是兴隆庄街道中心小学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兴隆行·爱家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缩影。
学校以“历史溯源—精神体悟—行动转化”为脉络,把王家楼红色展馆作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探寻历史的起点,带领学生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在展馆中,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学生心中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触动着他们稚嫩的心灵。在这里,学生了解到党支部从萌芽到壮大的过程,深入感悟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幼小的心里燃起爱国主义的火种,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兴隆大桥将它与城区连接在一起,宛如一架知识与文化的桥梁。长期以来,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为基石,构筑起学生认知世界的框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文化精神需求日益多元。针对新时代社会和学生的变化,学校本着对乡土的深情与教育的使命感,精心开发了“兴隆行·爱家乡”校本课程。这不仅是对本地特色文化和资源的深度挖掘,更是一场以文化育人、以乡情润心的教育探索,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家乡灵魂深处的窗,让他们在认识家乡的过程中建立起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兴隆行·爱家乡’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拼凑,而是对兴隆庄街道深厚文化底蕴的系统梳理与升华,是对这片土地上绵延的文化历史脉络、独特的人文风情的展示与诠释。”少先大队辅导员说。课程承载着深远的教育愿景:带领学生穿梭于家乡的红色记忆,触摸廉洁文化的精神内核,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守护珍贵的生态文化传承;更期待在学生心中播撒“自立、自强、爱国、爱家”的种子,让每次知识的汲取、每场实践的探索都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使“行走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
“兴隆行·爱家乡”之“漫阅名著——看动漫学名著”课程为三至四年级学生开启了古典文学的奇妙之旅。以经典原著为根基,学生在动漫的生动场景中把握故事脉络、剖析人物性格,领略古典文学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既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还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梳理人物关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经典文学的文化内涵,悄然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切认同。
“蝴蝶兰不仅美丽,还有着美好的寓意。它象征着幸福、纯洁和优雅。因为它的花期很长,所以也常被人们用于庆祝节日和一些重要场合。”在鼎汉兰业(蝴蝶兰)种植基地,五至六年级学生一边听讲解,一边将植物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实践活动。他们亲手触摸土壤、栽种花苗,并认真观察蝴蝶兰生长的过程,从中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兰花所承载的高洁、坚韧等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态意识,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生长在脚下的土地上”。
学校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课堂上,教师系统讲述家乡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知识,搭建起学生认识家乡的基础框架;走出教室,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兴隆庄街道的实践基地、社区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眼捕捉家乡的风貌,亲身感受家乡的发展变迁;学校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舞台,使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案例分析则聚焦家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角色扮演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穿越时空,化身家乡历史人物或现代社会角色,在模拟场景中沉浸式感受家乡文化与社会生活。
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由模糊变得清晰,从表面走向深入。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比如,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均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被点燃,对家乡的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有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作者:张显周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老师,您看我种的向日葵马上就可以采摘啦!”9月的一天清晨,在平邑县金银花实验学校的农场里,五年级学生王梓轩指着银盘般的 ...
“爷爷,您说的‘清起来’,用普通话是不是‘早晨’的意思呀?”近日,在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的集市上,都司小学学生邢梓茗站在一 ...
近日,在莒县库山乡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里,学生忙着采收白菜、萝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以来,该校以“培养劳动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