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说】 近年来,枣庄市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全力构建家校社网一体、启智润心并重的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在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拓宽渠道、丰富内容等方面持续改革探索,学校引领推动、家庭主体实施、社会支持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家庭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促进家校社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工作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自主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可见,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新时代要着力构建的育人新格局。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之举。”枣庄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明说,基于这一认识,该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学生成长需要,着力回应家庭育人需求,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通过抓队伍、强阵地、创特色、重联动,不断提高家校社共育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性、实效性,实现家校社多向奔赴,努力打造“家校社同心、共育时代新人”的枣庄样板。
构建“教联体”,聚力破解“共育难”
为破除协同育人在职能部门间的工作壁垒,枣庄市成立了由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卫健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关键主体责任,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协同教育,带动更多家长、社会力量参与,力促多元主体形成教育合力。
3月21日,枣庄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启动仪式暨家校社协同育人研讨会成功举办。这标志着该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正式成立,形成了“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
“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主体责任,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建立家校社合力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时任市教科院院长邓淇说,在市级层面成立“教联体”后,区(市)和学校陆续跟进成立。
不到一年时间,该市已构建起由上百所学校、上千家社会单位、上万个学生家庭参与的育人“教联体”。滕州市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遴选出9所家庭教育特色学校,成立了协同育人学校联盟,吸引42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入,举办联盟学校论坛10余场,提升了学校联盟的影响力。
“教联体”的成立,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紧紧相连,让全市学校的教育半径不断得到扩大,进而打造“15分钟教育圈”。
如今,在家里,家长与孩子开展亲子阅读、绘画体验活动,亲子关系持续改善;在学校里,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带领学生开展有趣好玩的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随处可见;在社区里,志愿者带领学生学习垃圾分类、宣传文明行为,公益性课外实践广泛开展;在红色展馆里,学生通过听、看、摸等方式,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这种“没有围墙”的教育,让资源活了起来,成为协同育人成效的最好印证。
“枣庄市各学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多元实践路径,正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展现出来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越来越明显。”6月27日,山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研讨会在枣庄市召开,省教科院副院长薄存旭在会上这样说。
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其质量和效果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比如家长对孩子过度期望、压力大、缺乏有效沟通、缺乏科学教育方法、忽视挫折教育等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枣庄市教科院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刘珉介绍,该市配齐了市、县两级家庭教育教研员,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加强研究,使家庭教育工作走向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如何赋能学生家长,提高他们的育人水平和能力?
枣庄市建立家庭教育中心团队,加强对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并定期开展家庭教育送教及培训工作。该市成立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吸纳家庭教育专家31人、志愿者80人,开展1000余次家庭教育巡讲活动。成立“家长学校”,构建“基础普及+专题深化+个性指导”三级课程体系,解读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沟通策略等,满足家长的多元化需求。常态化开展“智慧家长”“家教好故事”评选,挖掘身边的榜样,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
据家庭教育教研员张允介绍,该市还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市级层面推动家庭教育工作。
针对因缺乏专业指导而难以深化协同育人的问题,枣庄市注重专家教师、种子教师和家长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通过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的思想高度、理论厚度和视野广度,打造梯级家庭教育团队。
薛城区黄河路小学开展了专题讲座、家长经验分享会等活动,让很多家长受益匪浅。一名家长说:“学校每次上课,我都认真学习,并按照老师教的理念调整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法。现在,孩子有心里话愿意跟我说了。”
峄城区石榴花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的“家庭服务盲盒”活动、市中区红旗小学开设的夫妻关系课程、薛城区实验小学开展的“亲子悦跑”活动、枣庄十五中开展的“家长学校大讲堂”活动等都成为推动家庭教育的有效举措。
“这个国庆节,我过得很开心!虽然爸妈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今年专门抽出时间,带着我去张家界旅游了5天。”10月9日,枣庄市实验小学学生小杨说。
“从亲子关系、沟通技巧、管教方式到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虽没有标准答案,但有章可循。”小杨的爸爸表示,家长们只要掌握“高质量陪伴”“情绪容器”等核心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就能感到“温度”和“力度”。
拓宽社会育人场域,营造良好成长生态
家长怎么参与学校管理?家长怎么为学校贡献力量?在这一点上,枣庄市的家长委员会工作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我们十分重视家委会建设,实现了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全覆盖,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深入课堂、参与活动,让他们深度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策划、资源引入等,让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囊团’和‘同盟军’。”张允说。
在枣庄十五中的校本课堂上,来自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家长正在发挥自身优势,给学生讲授研究性学习、技能实践、特长发展等知识。17年来,相继有1万余名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上课2.2万余节,形成了“双向奔赴、相互成全”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该市教育系统加强与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单位的协作配合。利用“五老”助思政、“春风童行”关爱留守儿童、“学生成长互助营”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滕州市推行农村学校创建“假期快乐成长营”,利用每周六、周日、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为困境儿童提供公益性托管服务。
“滕州的11个‘假期快乐成长营’,辐射21个镇街的中小学,覆盖了全市各个村庄,使300余名孤困儿童、留守儿童有了归宿。”枣庄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史玉光介绍,滕州市积极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困儿童提供公益托管服务,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在办好“家长学校”的同时,枣庄市各学校还积极建立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家访机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每周三,我都接待家长来访,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校长种道选说,他在一年内接待200余名家长,同他们研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校长接待日”已成为家校沟通和共建的有效载体。
此外,枣庄市还推动深度沟通协作常态化、精细化开展。除开辟“校长热线”“校长信箱”外,还实地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千名校长访万家”活动,全市500所学校的教师走访了20余万名学生,并按照“一生一策”的要求建立家校共育档案。
“家庭、学校、社会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缺少任何一条边就不再具有稳定性,更难支撑起孩子的成长。”王光明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努力拓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融通的渠道,打破家校社之间的“隐形墙”,持续挖掘教育资源,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作者:胡乐彪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活跃在抱犊崮山区的八路军115师、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枣庄的每一寸土地都珍藏着革命故事。这些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