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三个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国大局、顺应形势发展、立足山东实际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是对山东发展的精准把脉定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必须以“三个走在前”为根本遵循,强化创新驱动,厚植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省建设作贡献。
一、深化全面改革,持续激发发展活力
走在前,意味着要走许多前人没走过的路,意味着要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全方位变革。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通过改革破除发展壁垒、消除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能。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科教融合单位,本身就经历着体制机制的一次全面改革创新。改革是立身之本,也是最大优势。融合以来,校(院)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和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一是全面推进学部制改革。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整合学科方向相近的院所,新组建成立14个学部,出台《学部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实行院所完全意义上的一体化运行,充分释放科教融合潜能。
二是持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放权强院,持续扩大各二级学部(学院)在人事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权责,进一步突出二级学部(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部(学院)办学活力。
三是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办法》,优化学术评价,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注重评价成果的质量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坚决破除“五唯”顽疾。
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调整改革。积极构建一体化人事管理体系,畅通学部(学院)内人事管理。优化调整机关处室机构设置和职责范围,通过“双推双考一训”精准识人用人,打造人才和干部两支过硬队伍。修订完善《2022-2025聘期岗位评聘方案》,建立能上能下的聘期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干事创业活力。
二、坚持创新引领,服务支撑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和显著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在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省政府聚焦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出“十大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和“路线图”。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式技术。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校(院)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依托科教融合平台、资源和体制优势,坚定科教报国信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省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研究制定《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积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数据立方”基础设施。
二是支撑服务现代化强省建设,研究制定了《支撑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支撑我省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六大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了《支撑服务数字强省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面向数字设施、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
三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努力在重大科技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求突破。在海洋科技方面,对海洋核心传感器和高端仪器装备等七大类、135种“卡脖子”问题进行了分类梳理,将国产化率提升10%,实现部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在超级计算方面,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新一代“山河”上线运行,加强超算互联技术、自主可控超算生态研发,取得初步成效。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超算云中心、山东公安云计算平台等落户超算中心。在轻工技术领域,围绕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校(院)主持完成的“高性能纸浆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锚定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事业兴。《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结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人才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衡量办学成效的根本尺度,是学科评估的首位指标。校(院)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以人才引领人才,持续推进人才引育创新,全面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和“3151行动计划”,大力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科教融合优势,组建科教融合学院,试行两段式、导师制、小班化教学,探索“重基础、宽领域、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教学、科研、实践、转化”一体化的科教产协同育人体系。
三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引领与整合作用,健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和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校(院)新上5个新工科专业,山东保密学院、新松现代产业学院揭牌并开始招生。
四是全面深化思政及文化育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出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将思政元素、党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大力加强校(院)文化建设,秉承“明德励志,崇实尚能”的校训,凝练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报国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团结、唯真、务实、创新”为核心元素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校(院)精神,发布了校歌和新版校徽,深入推进科教融合背景下文化融合体系构建,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提振士气、鼓舞精神。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进一步把握历史方位、找准坐标定位、担好使命责任,全面贯彻落实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省工作动员大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紧紧围绕省委“十大创新”,持续在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服务能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资源保障水平、加强文化宣传创新、加强风险防控以及推进落实等10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奋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和科教融合创新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王英龙,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王英龙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