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偶像观始于不盲从
发布时间:2020-11-03 09:53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郭膺 A+A-
-分享-

“我们成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如此充满辩证色彩的话,又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之口,自然很容易引来热议。纵观钟院士近日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发言的前后语境,可见他对于年轻一代尤其是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莘莘学子的激励和告诫:不必盲从偶像,而破除盲从偶像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也成为偶像直至超越偶像。他在发言中还强调,要“通过偶像学到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问为什么”,即多学习他们的治学方法,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

人类数百年来在科学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均建立在后辈科学家对前人成果的开拓基础之上。倘若仅有膜拜与盲从,难免会导致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乃至停滞,后来的科技工作者也只能拾前人牙慧,空发“高山仰止”的慨叹。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既要有向偶像学习的志向,也要有赶超偶像的志气。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当代青少年沿着偶像们开辟的道路,继承其精神衣钵,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投身科学事业,用科研成果的“青出于蓝”向偶像致敬。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不断地寻找偶像,从最初的父母到老师,再到后来各个领域的名人乃至伟人。“偶像崇拜”在本质上是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个人理想和愿景的现实投射,对于个人成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正如钟南山院士指出的,倘若对偶像的崇拜趋于盲从、迷信,把偶像的一言一行当作金科玉律,那么这种偶像崇拜就走向了反面。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让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成为全民偶像,社会上更是掀起一阵“科学热”和“科学家热”。有学者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呈现出由“趋于同一”向“多元小众”、由“单向接受”向“双向互动”、由“精神内塑”向“物化消费”转变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2年开展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近七成中小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文体明星;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最崇拜的人是“父母”,之后是“老师”和“科学家”。不难发现,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处在动态变化中,且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如今,视科学家为偶像的风气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炽,我们欣喜之余也要反思,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拜是否仅为浅层次的情绪共鸣?他们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科研工作的艰苦是否有清醒的意识?我们固然不能对青少年偶像观的进步有太高奢求,但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运用好这一难得契机,引导青少年循着视科学家为偶像这条思路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好“偶像教育”,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偶像。

青少年群体的偶像观,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并潜藏着一个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密码。从这个层面而言,当下把科学家视作偶像的青少年日渐增多是一件幸事,说明正向的价值观念正在汇聚和累积,但也离不开教育者的有效引导,从而让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真正变成现实。(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郭膺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