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如何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如何让“五育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以“教联体”创新机制为突破口,通过体系化构建与协同化发力,交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144N”机制织就育人网络
近年来,该校构建“144N”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打破家校社协同育人壁垒,编织起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144N”协同育人制度体系中,“1”为总纲,锚定育人目标与方向;两个“4”分别是4项核心制度与4项保障机制,前者从课程共建、师资共育等核心环节规范流程,后者为制度落地筑牢后盾;“N”则涵盖《家长志愿者管理办法》等12个操作性文件,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夯实根基。
学校建立的学校、社区、家委会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协同育人的“枢纽站”。每月,三方围绕学生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专题开展“圆桌议事”。北海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该机制,已成功解决了27个实际问题。在社区家长中心,学校在3个社区建设 “一站式”家长服务中心。中心聚焦家庭教育需求,提供政策咨询、亲子沟通培训等8项特色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57场,惠及2800多个家庭,显著提升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成为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见效的重要抓手。
半小时教育圈激活全域资源
学校以“半小时可达”为标尺,系统绘制全域教育资源图谱,创新构建“半小时优质教育资源圈”,通过打破资源壁垒、深化多方协同,有效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协同不足等难题。
坚持横向拓展与纵向贯通双向发力。横向联合12家优质研学基地,紧扣海洋生态、文化传承、劳动实践等七大育人主题,开发自然探索等系列特色课程群,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纵向贯通小学低、中、高学段,构建科学完善的衔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获得连贯且优质的教育。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多方育人合力,实现资源高效联动共享。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旅局、域内研学基地共建“非遗工坊”,让学生在剪纸、陶艺等传统工艺制作中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与驻地高校合作,组织近千名学生研学体验,接触前沿科学知识,培育创新思维;深度挖掘36个行业家长资源,开设“百业讲坛”职业启蒙课程,累计举办67场讲座。
将“护学岗”升级为“五护工程”,家长参与率达92%。在“护学”环节,家长志愿者每日提前到岗疏导交通,保障学生上放学安全;在“护心行动”中,家长与学校心理教师密切配合,成功干预30余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五育融合”实践重塑成长生态
学校以“小水滴在行动”评价激励体系为支点,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特色鲜明的“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在破解“五育”割裂难题上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构建“成长画像”诊断机制,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准勾勒出每名学生的成长轨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创设“素养进阶”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使课程更具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搭建“多元共育”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五育成长合伙人”机制成为学校“五育融合”的一大特色。学校汇聚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培育。校园内的科技长廊、“一里书香”长廊、国防教育长廊、传统文化长廊等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文化展示区,而是化身为充满生命力的“五育融合实验室”。在这里,学生可以触摸历史的厚重,探索未来的奥秘。
“教联体”工作获得家长与社会的广泛赞誉。数据显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同比提升32%,家长满意率达97.6%。下一步,学校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推进“144N”协同育人机制与“半小时教育圈”深度融合创新,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共建共享教育生态。
作者:丁耀昌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年来,临沂罗西小学紧紧围绕“以和育德、以雅养正”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以全学科阅读为突破口,全力唱响“ ...
近日,泗水县实验小学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与优秀少先队员代表,赴泗水县柘沟党史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