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
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发布时间:2025-09-17 08:4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高逢玲 A+A-
-分享-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内驱力不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管理中注重班级优良学风的培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尚未明确。首先,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或中职阶段往往在班内表现不突出,进入高职学校后,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延续之前的学习习惯。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尚未形成,没有目标也就没有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难建立。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生面貌发生变化的关键阶段,自主与觉醒是高职生入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课。

  推进高职班级学风建设非常重要。2021年,我被选聘为学校2021级某专业专本贯通班班主任。当时,班内有男生9名、女生27名。入校以来,有两名学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名学生获得山东省政府奖学金,一名学生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中获一等奖,在2024年1月专业专段考试中全部通过。我们班被评为“优秀团支部”和学风优良班级。那么,我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涵育家国情怀,班风建设有温度。通过思政课、“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平台等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结合国庆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涵育家国情怀。比如,国庆假期,我召开了线上“我的家我的国”主题班会,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家乡的风景美与人情美,体会家乡日益美好的变化,感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幸福。有的学生展示的是奶奶家大立柜后的一抹夕阳,有的学生展示的是中学校园门口的一条路……一名学生表示:“这次活动很成功。我建议老师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每名同学都能展现出与课堂上不一样的一面。”中秋之夜,我组织学生开展中秋赏月活动。月光下,大家举起手机的手电筒,唱歌、玩儿时的游戏。现场,每名学生给家人、朋友打电话或发语音,报平安寄相思。那天晚上成为很多学生难忘的记忆,他们与家人、朋友的情感联系更加亲密,班风建设更有情怀、有温度。

  树立长远目标,学风建设有高度。一入校,我就告诉学生,大家的目标不只是本科,还应该各自努力,在更高处相见。有了考研的目标,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好好学习和自我成长上,也就不会把精力放在闹宿舍矛盾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入校两年半以来,我班学生从来没有发生过打架、吵架的事情,这得益于班内风清气正。

  评优评先公平公正,班风建设风清气正。在奖学金评审、各类评优评先时,我先在班级群里公示评选文件,再公示学生成绩。评选完全根据省级、学校及系里的评选条件,再依据学生个人表现、综合成绩和班内民主评议推荐。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学生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坦诚与学生交流,班风其乐融融。我比学生年长,想引导他们在正确的路上往前走。作为一名年龄与学生家长相仿的教师,我用心对待学生,无关名利。有时候,我也给学生讲最近的工作、生活体会,坦诚不欺。在感恩专题班会上,学生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师生彼此感动。有一次,402宿舍的女生全部请假,理由是到后山看日落。我觉得这个理由很美,欣然同意。那天傍晚,女生不但看到了美丽的落日,也平添了一番别样的情感,提升了审美品位。

  把看到的好文章读给学生听,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我喜欢坐在教室里看书,与学生一起安静地学习,感觉很踏实、很熨帖。有时,我会把看到的好文章读给学生听,希望他们能看到更远的风景,早一点儿体会人生的境界,少走弯路。我读钱穆的文章给学生听:一座大庙经由一位方丈长年累月敲木鱼打动了许多人的心而建成。学生或许现在不懂,经过时间的洗礼,多年后,他们会理解努力的意义,这就是成长。

  7月2日,是毕业生回校领毕业证的日子。他们来与不来都很好。来了,我可以见见他们;不来,说明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忙。他们的成长成才再次印证: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高逢玲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