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校园外卖管理问题接连引发热议。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每到饭点,学校门口数百份外卖堆积如山,学生们在“饭山”中艰难寻找自己的订单,戏称“找饭比吃饭时间长”。
前不久,有报道称某大学推出了一项新的校园外卖管理措施,在原有配送体系基础上引入了统一的校园外卖配送平台。然而,不少学生认为这是学校“垄断经营”,并担心配送质量下降、价格上涨。
某高校门口堆积的外卖
一
如今,外卖已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一种餐饮方式,更代表了一种高度依赖互联网的“即时满足”型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习惯通过手机App解决餐饮、购物、社交等需求。
对于课程密集、备考、参与社团活动或科研实验的学生而言,点外卖比去食堂节省了部分用餐时间。有时,凭借平台优惠券、拼单满减活动等能“薅羊毛”的外卖还比食堂更经济实惠。
在某些特殊时刻,如同学生日、节日等,丰盛且选择更加多样的外卖好像更能烘托放松愉悦的氛围。学习到深夜时,“饥肠辘辘”的状态下,外卖不仅能“暖胃”,更能“暖心”。
但是,面对庞大的外卖需求,高校对外卖配送进行管理确有必要。外卖车辆穿梭校园带来的安全隐患、餐品乱放错拿导致的纠纷、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等,这些都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切实挑战。
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外卖“一刀切”地挡在校园外或者指定一平台进行二次配送的做法,都忽略了学生的现实需求,不符合高校开放包容的办学定位。
外卖被拦截在校门外,放到简易的货架上等学生来取
二
外卖管理带来的挑战并不仅限于高校校园,在一些公共场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比如,许多人车分流的小区禁止骑手入内,外卖在指定区域丢失或损坏现象也时有发生。
高校对于外卖问题应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的确需要一定的管理智慧。
学生群体追求高效、多样、个性化的餐饮服务,外卖恰好能满足他们的大部分需求。直接禁止外卖入校看似解决了“根本问题”,实则暴露了管理思维的惰性。虽然校园秩序看似“平稳”,实则牺牲了学生的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消费选择权。
若高校将配送权指定给单一承包商或变相强制学生使用特定校内外卖服务,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比如,有学生就会质疑学校是不是为了争夺外卖配送的生意?是不是要间接保护食堂的利益?即便学校本意并非如此。
某高校引入校内外卖系统,学生骑手在校园送餐
三
高校外卖管理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管理方式的问题,更是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厘定权力边界、提升管理智慧的深刻命题。
面对外卖管理难题,高校管理者或应变“堵”为“疏”。比如,通过完善技术手段解决管理难题,可以设置专门的外卖取餐柜,像快递柜一样实现无接触配送和24小时自助取餐;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发个性化的校园配送管理系统,通过预约取餐时段等措施来分散人流。
如果确需引入二次配送服务,应当避免指定单一平台形成垄断。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多家服务商,保持适度竞争,保障服务质量和价格合理。同时,也要建立服务质量评价和退出机制,确保学生权益不受损害。
此外,高校还应建立起常态化沟通机制,让学生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学生代表大会、线上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从另一个角度看,外卖受欢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内餐饮服务的不足。高校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食堂餐食质量、丰富品类、延长营业时间、改善就餐环境等吸引学生在校就餐。
只有在尊重学生权益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和理念更新,才能找到管理方式与学生便利之间的最佳平衡点,高校治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真正成为服务师生的有力支持。
作者:马晓晴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