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青岛 > 正文
青岛崂山区: 海洋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8 16:13 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作者:杨玉花 A+A-
-分享-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是培育幼儿“蓝色梦想”、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青岛市崂山区积极响应山东省提出的经略海洋、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要求,全面推动幼儿园海洋科学启蒙教育实践,从认知、情感、社会性三方面剖析课程核心价值,梳理当前课程构建中资源、设计、实践层面的瓶颈,进而提出融合理论支撑的构建实践路径与优化方向,实现海洋教育课程的系统化、本土化、园本化落地。

  一、锚定幼儿园海洋教育全维度育人活动的核心价值

  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覆盖幼儿 “认知—情感—行为”的全维度育人活动,其价值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拓展科学视野,构建系统海洋认知

  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探索空间。课程通过“具象感知—逻辑关联”的进阶设计,帮助幼儿建立对海洋的系统认知。教师借助图片、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小鱼、贝壳等海洋生物,直观掌握海洋生物外形特征,通过触摸沙子、聆听海浪等亲身体验感知海洋环境特征。进而通过“礁石区生态观察”“潮汐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发现潮汐与生物生存的关系、贝类与礁石的共生依赖,实现从“低阶认知”到“高阶思维”的跨越,以课程系统性有效推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

  2.萌发热爱海洋情感,强化本土文化认同

  课程以“亲近海洋—守护海洋”为情感主线,通过亲历体验与文化浸润激发幼儿情感。一方面,“赶海拾贝”“海洋文化节”等活动让幼儿在零距离接触中萌发对海洋的热爱;另一方面,融入本土海洋文化,如沙子口片区举办“鲅鱼节”,引导幼儿参与“鲅鱼称重”“崂山鲅鱼礼”等活动,在感受渔乡节庆氛围的同时,建立“海洋与生活”的关联认知,强化本土文化认同。

  3.培育未来公民素养,助推课程园本化落地

  课程通过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等培养幼儿社会性能力。幼儿在“海洋环保时装制作”中,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材料收集、手工创作等,学会了倾听与协作;在“小小海洋科学家”项目中,围绕“海水浮力” 展开实验,通过“提出假设—动手验证”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一系列海洋课程的园本化实践,既锻炼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责任感,为其成为具有“蓝色情怀”的未来公民奠基。

  二、突破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构建的不均衡、不深入问题

  近年来,崂山区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逐步实施,但受地域资源、实践能力等因素制约,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实施不深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初步成果”与“突出瓶颈”并存。

  1.探索突破,沿海地区的初步实践成果

  崂山区沿海地区幼儿园依托地理优势开展多样化实践。部分园所联动海洋馆、海滩资源,组织“场馆研学”“潮间带探索”,如崂山区直属片区构建“赶海”主题螺旋课程,实现小班“感知沙滩”、中班“辨认贝壳”、大班“理解生物生命周期”的进阶,为课程构建积累了实践经验。

  2.突出瓶颈,全域发展的共性问题

  从全区范围看,课程构建面临三大核心问题:一是资源整合碎片化,地域差异显著。沿海幼儿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比较单一(如仅赶海,未联动科研机构);内陆幼儿园依赖图片、视频等间接资源,缺乏实际操作与体验环节,形成“沿海有资源难用、内陆想用无资源”的矛盾。二是课程设计同质化,缺乏儿童视角。多数课程集中于“认识海洋生物”“讲述海洋故事”,未按幼儿年龄设计螺旋式课程路径,且依赖教师经验,重形式轻内涵,无法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需要。三是实践形式浅表化,育人价值弱化。实践多停留在表层体验,如“海洋绘画仅模仿范画”“赶海关注捡贝壳数量”,未引导幼儿探究深层逻辑(如海洋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重结果轻过程,弱化了课程的启蒙性与探究性。

  三、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构建的实践路径

  崂山区海洋教育课程的构建并非经验性实践,而是以三大核心理论为支撑,确保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育人逻辑的连贯性。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设计“体验式探索课程”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实现的,需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崂山区海洋教育课程以此为依据,设计开展“巨鲸骨架观察”“潮汐痕迹探究”等沉浸式活动,让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互动,主动建构对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的认知。例如,幼儿走进极地海洋世界,“与企鹅对视”“听饲养员讲解”,将“企鹅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知识与自身观察经验结合,形成个性化认知体系。

  2.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支撑,开发“本土化课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课程应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崂山区依托“山海共生”的地域特色,将渔乡文化(如鲅鱼节、渔网工艺)、沿海生活场景(如赶海、渔船)转化为课程资源,让海洋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3.以生态教育理论为支撑,培育“守护海洋情感”

  生态教育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核心是培育个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崂山区海洋教育课程以“认识—探索—热爱—守护”为情感线索,将生态教育融入课程:在“礁石区生态观察”活动中,引导幼儿分辨贝类、放归小蟹,理解“海洋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在“环保时装秀”活动中,用废旧材料制作“海洋主题服饰”,传递“垃圾分类、保护海洋”的理念。这些课程设计让幼儿从“海洋的观察者”转变为“海洋的守护者”,契合生态教育“知行合一”的要求。

  四、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实施的未来展望

  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需在实践中持续完善,未来应从三方面实现突破。一是资源整合。挖掘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开发“幼儿海洋科普微课”,将科研内容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语言,深化课程内涵。二是教师赋能。开发“新型数字教育体系”等资源,开展海洋知识培训,组织课程设计工作坊等,提升教师理论应用与课程开发能力。三是评价升级。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指标,推动课程持续优化。

  幼儿园海洋教育课程是海洋强国战略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落地载体,其构建需以幼儿为本,立足实践破解资源、设计、实施等层面瓶颈。实践表明,融合理论支撑的分层内容、多元路径与协同保障,能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未来,随着资源整合、教师赋能与评价完善,幼儿园海洋教育将实现从零散探索到系统建构的跨越,为幼儿播下“蓝色梦想”的种子。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作者:杨玉花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3分钟1056次!青岛小学生曹馨月“跳”出世界冠军

“预备,跳!”随着母亲付珊珊按下计时键,12岁女孩曹馨月紧握手柄,双臂轻摇,绳影翻飞。训练计划表上,每天10组、每组1分 ...

11-04 15:42人民日报、青岛市教育局

公示!青岛这些中小学优秀德育品牌、班会案例上榜

近日,青岛市教育局发布《2025年青岛市中小学优秀德育品牌、优秀班会案例公示》

11-05 08:45青岛市教育局

胸怀蓝色梦想!青岛开创海洋教育新局面

 2024年10月2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提出“以科技发展、国 ...

11-10 08:51《山东教育》(小学)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