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
新时代教师如何践行好师德
发布时间:2022-12-30 09:2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顾立峰 A+A-
-分享-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就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如何践行好师德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世范,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燃灯人”。

  一、做师德育人的表率

  在学生眼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没有高尚的师德,没有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爱,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而且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学生人生的领航者,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崇高人格的教育作用,做到廉洁自律,才能在德行、德性、思想观念上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表率。实践证明,言传身教、以德教化,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把好的师德融入修身律己等生活常规中,规范言谈举止,努力做一名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这样才能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如何让每名学生树立起优良的品格,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好、走得远,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任。教育是奠基未来的事业,教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教师要始终对职业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时刻把立德树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好老师。

  二、做智慧施教,播种真爱的深耕者

  教师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要做好今天的教师,不仅要遵循师德要求,潜心钻研业务知识,而且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耕树立“三全育人”的理念,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潜心研究如何教书育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永远保持一颗充满爱与责任的心,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高尚师德为标准,把“关心爱护学生,秉持公平诚信”贯彻到每个教育细节中。所以,用平等做教育,用真心爱教育,用诚心爱学生,是每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爱是一股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名教师只有心爱教育、深爱学生,才能在教育这个岗位上践行好师德、书写出崇高。

  三、做教书育人的担当者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人生在天地之间,各有责任。教师的责任更是千钧重。只因他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教育需要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就要不断地去更新和适应;另外,教师生活在多维空间里,各类社会主体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这样,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有清晰的认知,而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角色,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时俱进地调整和转换自身角色,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要求。其实,教师的成长就是教师学会教学、学会适应与教师有关的角色需求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些关于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系列明确要求,为广大教师如何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树立了价值标尺。每名教师都要以高尚师德为标准,不断深化理解和认同,将要求转化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中,转化到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教育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做一名新时代教书育人的担当者。(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顾立峰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深度挖潜为毕业生就业护航

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创新,如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由企业拓展到社会组织, ...

07-09 11:16中国教育报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而是人生崭新篇章的“片头曲”。

07-09 16:35“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大学宿舍,如何安放个性与集体?

宿舍关系的真谛,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差异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07-09 16:29“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