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郭里镇是地处邹城、滕州、微山三县(市)交界处的山区镇。近年来,该镇以“强镇筑基”为抓手,在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文化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攻坚克难,成为全市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也是邹城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城乡一体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破局突围:以硬件升级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教育资源布局上,在全市率先启动教育园区建设,构建了涵盖幼、小、初的农村教育园区,并以此为核心整合全镇10余所中小学,形成“一心四翼”新格局。教育园区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可满足3000余名学生的学位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问题,让镇域内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连贯、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基础设施完善上,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提升教育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在全市率先实现塑胶操场中小学全覆盖,率先配备“智慧黑板”,率先建设不同特色的功能室;同时,全面完成对各中小学校校舍提升改造工作,营造出安全、环保、卫生的校园环境。如今的学校,已告别“破旧狭小”的状况,成为镇域内“最美的建筑、最亮丽的风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质空间。
强师赋能:以队伍建设激活教育内生动力
“联大联强”拓宽教师视野。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与济宁市名校对接,邀请济宁市教科院、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等学校的名师团队,到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与市直名校组成“一对一教学联盟”,开展了“城乡携手、连心共进、强校扩优、结对帮扶”送教助研、“同步课堂”等活动,让乡村教师近距离学习城区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课堂管理方法和课程设计思路。同时,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赴全国知名学校开展研修学习。近3年来,学校累计培训100余人次,他们用带回来的先进经验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持续优化。
机制创新激发队伍活力。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师评先树优、职称晋升与教学成绩、师德表现、学生评价挂钩。在全镇教育系统中开展年度榜样人物宣传评选、教师趣味运动会、教师基本功和优质课比赛、教师书法“双姿”比赛等活动,激发了全镇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镇党委、政府制定实施关心关爱教师的“暖心十条”,每年召开教师表彰会议,落实惠师强师尊师举措,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名师培育发挥辐射作用。在全市率先开展“同镇大课堂”教研活动,通过名师示范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形式,带动全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全镇有10余名教师获国家、省级荣誉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人才,2名教师获评山东省优秀教师,4名校长斩获“济宁名校长”称号,1名教师当选齐鲁名班主任,1名教师入选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这支“群星闪耀”的教师队伍,为郭里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特色铸魂:以文化育人打造教育质量品牌
“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是郭里镇教育改革的鲜明标识。依托镇域厚重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各学校挖掘自身优势,将传统文化、乡土特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体系。
郭里中学以“勤”文化为核心,推行“五勤”管理模式:校领导“勤政”、教师“勤业”、学生“勤学”,通过打造“勤教善研”的教师队伍培养“勤思善问”的学生,形成了“勤能补拙”的校风。如今,“勤”文化已成为该校的精神内核,教学质量与城区名校并驾齐驱。
其他小学则依托乡土资源,打造特色教育品牌。高李小学依托清代名居和状元文化,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独山小学深挖“伏羲”泥陶传统技艺,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王屈小学以“德善文化”为引领,建设了“柳编草堂”,打造德善文化育人环境。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乡村学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协同共育:以家校社联动凝聚教育合力
在家庭教育赋能上,构建“三代共育”模式,结合当前父母忙碌、隔代教育需求突显的现实,将育人主体从父母拓展到(外)祖父母,实现“三代共育共赢”,让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走进千家万户。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家庭教育指导,举办“家有初中生”“少说多做树榜样”“隔空倾听孩子心跳的声音”等专题讲座,与家长面对面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在社会资源整合上,依托小微产业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妈妈岗”提质扩容,让学生家长就近就业、专心陪读,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缺位”问题;完善教育园区周边社区、广场、医院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出了厂门到校门,接了学生进家门”,不仅吸引周边乡镇居民为孩子上学前来购房、就业,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教育促振兴”的良性循环。
在协同机制构建上,建立“镇政府+村委会+职能部门+学校”四级联动机制。镇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一对一联系学校”制度,及时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村委会协助学校开展“控辍保学”工作,通过入户劝返、困难帮扶等方式,确保义务教育“不落一户、不落一人”;镇派出所、卫生院、市场监管所等部门与学校联动,开展校园周边巡逻、应急急救知识培训、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等“护苗行动”,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不比车,不比房,比比咱家的读书郎”已成为郭里镇老百姓的口头禅。该镇先后走出1名院士、60余名博士、近千名硕士、1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郭里镇的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为抓手、以协同为保障,乡村教育完全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作者:王涛 贾宝华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幽静狭长的古城街巷间,稚嫩的诵读声与古琴雅韵交织回荡;开阔宏伟的尼山圣境大学堂里,孩童身着汉服体验“开笔礼”;鸟语花香的 ...
近年来,汶上县紧扣“强教兴县”目标,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全面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多措并举推进高素质 ...
邹城市郭里镇是地处邹城、滕州、微山三县(市)交界处的山区镇。近年来,该镇以“强镇筑基”为抓手,在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