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是某段时期内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来源于社会媒体的社会热点是学校思政课程的补充,也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鲜活素材。教师凭借自己的社会理性对其进行有序有理有据的解读,引领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达成学校思政课程目标的一种途径。
首先,网络提供的间接信息容易导致中学生思维的碎片化,从而导致他们产生浅显片面的认识。同时,由于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面窄、量少,虚拟世界容易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从而影响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其次,中学生面对的社会热点是经媒体传播后展示在他们面前的、经过他人主观加工过的产品。许多学生往往会把它当成真实的环境,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某些负面的社会热点新闻或者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中的负面消极部分,会让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把个案当成普遍现象,理解偏颇甚至完全误解,从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最后,融媒体时代下的社会热点往往借助形式多样的载体加以呈现,这些博人眼球的呈现方式更容易使中学生沉浸其中并追随。这种隐蔽的渗透容易弱化并消解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与实践。
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群体以自己的既有经验和生活常识来窥探社会,构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恰恰最需要获得教师的理性解释和引导。教师要理性解读社会热点,用自己的政治信仰、社会认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热点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以“师知”引导“生知”,以“师智”启迪“生智”,共同走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实践,完成学校思政课的价值担当。
以“师知”引导“生知”。首先,要想理性解读社会热点,教师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站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政治免疫力。社会热点往往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冲突和较量,这些社会热点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影响?与学生的发展有何关联?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做“明白人”。其次,教师要明晰中学生常用的、活跃度高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认真研究新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的新特点、发生的新问题,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以契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以“社会认知明白人”的身份实施教育教学,才能将理性认知有效传递,引导学生实现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
以“师智”启迪“生智”。教师以社会理性调节并克制个人的负面情感,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社会判断,进而引导学生的社会行为,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价值偏好去筛选热点内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热点,要来源于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浏览学生喜欢常用的网络平台,或者和学生聊天,搜寻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并分类整理,确定主题后在课堂上呈现,为进一步的理性解读做好准备。其次,要理性解读热点内容,实现价值引领。学生之所以对社会热点事件产生怀疑、猜测与不满,是因为不了解多方面的、全过程的事实,不了解事实的本质。教师把社会热点呈现给学生后,要敏锐、准确地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发现并提炼出价值分歧点,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事实并深入拓展背景知识,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热点事件的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开展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和论证,带领学生正确审视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通过对热点的理性分析和解读,学生会理性地看待世界、判断社会现象,并心悦诚服地把正确的理想价值观植入心灵深处,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当具有社会理性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具有社会理性的学生时,师生共同成长就达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历史责任,实现了其价值担当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寿光世纪学校)
作者:张全友 肖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教育的目标不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吸收上,更要以规则为原点,塑造学生品质,让他们学会尊重与共情,建立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促进内 ...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传统行政会议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决策与执行脱节、管理与教学分离、校际发展失衡。基于此,我们启动了以教育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