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核推动家访高质量落实
发布时间:2020-10-20 09:04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宋宏飞 A+A-
-分享-

家访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教育传统、文化遗产,不仅能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也有可能改变一个个学生的命运。

据媒体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曾经的家访逐步被家长微信群等取代。尽管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家校沟通更方便快捷,但线上的“键对键”毕竟不同于线下的“面对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家访传统不能舍弃,需要重新看待家访的价值,重新审视这一优良教育传统。而国家层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落实好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并将之纳入教师考核,无疑是及时而必要的有力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更好落实依法治教,提高立德树人水平。

实际上,国家层面对家访制度历来重视,数次提出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0年发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学校要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学生家访提出具体要求。”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也明确,“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一些地方也在积极进行探索,结合当地实际、校情学情不断完善家访制度。例如,厦门市教育局于2007年制定实施了《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规范》;成都市教育局于2007年发出通知,要求各中小学教师每年要对本班不少于1/3的学生进行家访(入户式家访),3年内走完整个班上所有学生的家庭,2008年还编制了《教师家访手册》。从2016年5月起,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各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以“访家庭、正教风、立师德”为主题的“万师访万家”活动,以家访正教风、兴家风、淳民风。据统计,2017年就有23.7万名教师共家访428.6万户家庭。

家访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教育传统、文化遗产,不仅能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也有可能改变一个个学生的命运。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从为滇西贫困地区女孩办一所全免费高中的梦想成真的那天起,忍着病痛,拄着拐杖,走过了近11万公里漫漫家访路,度过了4000多个陪伴学生同吃、同住的日夜,2000多个贫困山区女孩从这里启航,走进大学校园。更多老师需要向张桂梅老师学习,更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搭建好家访制度平台,完善激励措施,使每位教师不怕麻烦,愿意家访、高质量家访。

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家访制度科学评价、扎实落实、全面开花的问题,背后涉及工作机制、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认识到家访的不可替代性,重视家访在互联时代的重要作用,激发教育中“人”的要素,将之作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打造积极教育舆论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具体的家访过程中,教师要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既要全面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教育情况,也要做好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既向家长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也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那些中西部地区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学校多关心,教师多家访,多了解真实情况,予以有效的教育帮助。当家访越来越彰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成为校长带动、教师认同、家长期盼、学生欢迎的制度,家校之间将形成合力,更多的孩子也将有望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作者系渤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作者:宋宏飞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