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普遍存在着重“劳动”而轻“教育”的现象。如何突破“形式化”窠臼,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本期“基教观察”,来看济宁市实验初中的劳动教育实践。
当劳动教育在校园中沦为简单的体力劳作,当“洒扫庭除”仅被视作任务打卡,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的现实:劳动教育正面临着窄化与浅表化的困境。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劳动教育不应是体力的浅层消耗,而应成为滋养素养的深层培育。基于此,济宁市实验初中以“高质量劳动素养培育”为导向,构建起“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三位一体”的项目式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真正实现从“劳动”到“育人”的质变。
一、搭建课程框架,让劳动教育有章可循
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首先需要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我校以“躬身力行·劳动赋能”为核心必修课程,循着学生成长轨迹构建阶梯式育人链条。六年级“播种·悦劳”侧重劳动兴趣启蒙,七年级“萌发·畅劳”聚焦基础技能习得,八年级“绽放·享劳”注重综合能力提升,九年级“丰收·乐劳”则强调价值观内化——四个模块如同四季更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育人闭环。这108个课时的系统课程巧妙串联起家庭、学校、社区三大场域,让劳动教育走出教室围墙,融入生活肌理。
在实施路径上,我们秉持“小行动改造大观念”的理念,通过“环境浸润—技能提升—观念重塑”的三阶递进,推动学生的劳动认知与价值观协同发展。以“爱尚劳动·赋能成长”校本课程为例,将PBL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形成“必修课+学科渗透+跨学科整合+微项目实践”的四维模式。学生在制作传统农具时习得物理原理,在校园市集策划中运用数学统计,在古法造纸实践中感悟化学变化——这种“做中学、学中思”的模式,让劳动成为连接各学科的纽带。
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我们创新构建了“目标—内容—方法—成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学校更看重学生劳动过程中的点滴成长:从《劳动赋能成长档案》里记录的家务日志,到“劳动之星”评选中展示的创意作品,再到家长反馈的习惯变化,多维度数据共同勾勒出劳动素养的发展轨迹。这种“教师主导、学生自评、家长参与”的交互评价,既让成长可见可感,也让教育者及时校准育人方向。
二、激活育人链条,让劳动教育无处不在
劳动教育的真谛,在于打破时空界限,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校通过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的协同联动,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育人闭环,让劳动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在作业设计上,我们突破“扫地擦窗”的传统模式,打造“目标引领—实施路径—评价反馈”的闭环体系。在《诗经》主题作业中,学生先诵读“采采芣苢”感受先民劳作,再动手制作现代农具,对比古今变迁,在语文与物理的碰撞中理解劳动智慧;在“校园大集”项目里,从成本核算到摊位设计,数学与美术知识自然融入实践。这种“多学科融合+分层任务”的作业设计,让劳动从体力付出升华为脑力创造。
课堂教学则探索出“5105”模式,5分钟明确任务目标,10分钟掌握基础技能,5分钟进行项目实践展示。在“躬身力行·劳动赋能”课堂上,学生分组复原“曲辕犁”制作工艺,既要攻克木材加工的技术难题,又要协调解决团队分工的人际问题,最终在成果展示中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深刻内涵。配套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则为不同兴趣学生提供个性化路径,烹饪爱好者可进阶学习营养配比,手工达人能深入钻研非遗技艺,让劳动兴趣真正转化为特长优势。
课后服务更是为劳动教育开辟了广阔天地。在“手工制作工坊”中培养学生精细操作能力,在“校园责任田”中强化学生担当意识,“社区敬老行动”培育学生共情能力……这些活动形成“基础夯实—个性发展—社会衔接”的完整链条。当学生在菜市场调研物价波动,在建筑工地上体验测绘工作,在非遗工坊里学习剪纸技艺时,劳动已不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成为认识社会的鲜活教材。
三、收获育人果实,让劳动教育滋养成长
经过系统实践,项目式劳动教育带来的变化日渐显现:学生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策划”,从“完成任务”变为“创造价值”,从“个人劳作”变为“团队协作”。这种成长体现在三个维度:技能上,从简单操作到复杂创新,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能力体系;情感上,从认知劳动到认同劳动,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责任上,从关注自我到服务他人,逐步建立社会担当。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我校构建的“三位一体”项目式课程体系,正是通过“劳动实践”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让劳动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沃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济宁市实验初中副校长)
作者:付吉锋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