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儿童”的现实困难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20-12-04 09:0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廖德凯 A+A-
-分享-

近日,《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其中包含了一项名为“关于回流儿童学业与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的项目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发现,与人口流动相伴而生的“回流儿童”群体,特征更为复杂,他们面临比较严重的学业和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回流儿童”被界定为有城市流动经历,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与“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其曾有与父母异地生活或求学经历,其心理和学业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解决他们的学业和心理问题,既是家庭和学校、社会不容忽略的工作内容,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

近年来,流动儿童中的“回流儿童”现象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研究表明,由于各地入读公办学校和中高考等方面的政策障碍,一般而言,有升学需求的流动儿童都会转变为“回流儿童”。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高中阶段留守儿童有过流动经历的比例大约为15%。低龄而又复杂的学习生活经历,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并因此而影响到他们在不同环境的适应状况和学业表现。

“回流儿童”的产生,与“留守儿童”有着同样的时代大背景。无论是“回流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政府不可回避的义务。

从“回流儿童”的“回流”原因来看,无法上公办学校以及父母返乡是儿童回流的主要原因,“回流儿童”中,表现出“回流趁早”的现象,即多数儿童选择在低年级回流。这其实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一致,都是在流入地无法入学或继续学业,被逼“留守”或“回流”。也就是说,流入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和措施障碍,决定了务工者的家庭决策,导致了务工者子女的“回流”或“留守”。

从“回流儿童”在“回流”前后的表现来看,这种流动性带来的问题非常显著。根据研究,回流之前,大部分儿童在城市的就读情况、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都较好,近80%的儿童回流后即留守,与父母见面频次低,且与“非回流留守儿童”相比,更少被老师关心,遭受到不同程度欺凌的比例也更高。这些都导致其对学校生活难以适应。显然,回流明显不利于这些曾经跟随父母外出的孩子。

解决“回流儿童”现象的关键,和解决“留守儿童”现象并无根本性区别,就是在政策上、制度上、措施上消除随迁儿童的入学、升学障碍,让他们能够平等享受入学和升学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原本是政府责任的应有之义,但在不少地方却多年未能解决。一方面享受着务工人员的“人口红利”发展城市,另一方面却没有在城市得到发展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对此,应当进行反思。其实,发达地区城市处理好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入学升学问题,也是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后对落后地区、人口流出地区的一种反哺。

早在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许多地区也根据这一意见出台了政策甚至法规。但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法规来看,多是对家庭责任的倡导性规范,而甚少对政府的法定义务进行强制规范。希望各地政府正视“回流儿童”现象,并借此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入学升学机制。这不仅仅是万千家庭的希望,更是关乎社会教育公平的基本问题。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作者:廖德凯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3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作者:廖德凯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