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晒娃”成瘾给教育添堵
发布时间:2021-03-16 13:54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刘婷婷 A+A-
-分享-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晒娃”成为一些人津津乐道的爱好。如果仅仅是爱好,也许还好,可有的人“晒娃”成瘾。对于这些人,网上甚至给了他们一个绰号——“晒娃狂魔”。

然而,“晒娃”成瘾的患者看不到自己做法的弊端。面对别人的指责,他们或许会反驳,“生活就剩下孩子了,不晒娃晒谁?”“晒娃就是为了记录孩子成长而已”……这些反驳不无道理,问题在于“晒娃”成瘾混淆了公与私的边界,不仅带来了安全危险,也带来违法之虞。

“晒娃”成瘾是一种危及人身安全的行为。很多父母晒出的孩子照片,写下的“日记”看似零碎杂乱,其实一旦“有心人”进行串联,也能组合成一条完整的儿童个人信息链。之前,据公安机关披露,一些犯罪团伙和非法调查公司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大肆进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等违法犯罪活动。原本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到头来却很可能因为无心“晒娃”,酿成一场悲剧。

“晒娃”成瘾是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侵犯。在家长看来,孩子是自家的,发个图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思维的错误在于不知孩子也是公民,他们也有肖像权、隐私权等权利,这些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并不因为在监护人的羽翼下而无力伸张。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再看“晒娃”成瘾的做法,显然与法律规定格格不入。

“晒娃”成瘾也是对公共网络空间的侵蚀。虽然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权利的行使,不能天马行空、无所拘束。“晒娃”的内容看上去“人畜无害”,可一旦过了头,其实是对他人网络生活的不当侵扰。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完全可以行使屏蔽的权利。

新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表达权利,也打造了实现梦想的网络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世界可以摆脱法律的约束,成为完全放飞自我的安乐园。为人父母,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晒娃”并无不妥之处,但也需要合法合规、妥帖妥当。

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也有必要加以教育引导,帮助家长认清“晒娃”成瘾的危害性,学会更科学地“晒娃”。我们要用一种更合适的方式,谨慎记录和表达孩子的成长,让这份对子女和家人的爱,更长久地留存下来。(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空军军医大学副教授  刘婷婷)

作者:刘婷婷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