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教 > 悦读 > 正文
永远追寻内心的“驯鹿”
发布时间:2024-12-25 14:5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李嘉豪 A+A-
-分享-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是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开篇第一句。

  这本书以一位年近90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展开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在“我”透露着淡淡忧伤的平缓语气里,我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民族,一群敬畏自然、生活简单古朴的鄂温克人。我和他们一样会为小驯鹿的诞生而欣喜,会为亲人的死亡而哭泣,也会为萨满的神秘力量所震慑。

  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是鄂温克人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鄂温克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兴安岭,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驯鹿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森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和我们定居的生活方式不同,鄂温克人崇尚自然、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鄂温克人眼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

  自然给予鄂温克人慷慨的恩赐,同时,严寒、瘟疫、猛兽也让他们备尝艰辛。对他们来说,生存和繁衍已经是最大的挑战。但顽强的鄂温克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逐渐探索出了生存之道。他们信仰各种不同的神灵:山神、河神、火神、雷神、风神、太阳神、月亮神……每次捕到新鲜的猎物,他们都要向神灵祭祀。他们虔诚地相信,神可以赐予风调雨顺。因此,他们绝不会想到,比恶劣的自然环境更难克服的,是日寇的侵害、现代文明的挤压。

  面对日寇的压迫,鄂温克人用自己的坚韧不拔展示着这个民族的血性:尼都萨满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场祭祀,祭祀完成后,吉田的战马暴毙,吉田深受震撼;因为列队走步出错,伊万被日本人放的狼狗撕咬,伊万因愤怒回击打死狼狗而饱受鞭刑,却没有发出一丝呻吟。

  而面对现代文明,鄂温克人却十分无措。他们曾经生活的大森林被电锯切割成一片废墟,公路就像魔爪一样伸向四方,驯鹿越来越难找寻喜食的植物,森林的宁静不复存在。

  最终,这个与清风明月相依相伴、亲吻着森林的民族,在现代文明的侵入下逐渐离散:随着最后一位酋长和最后一位萨满的离世,鄂温克剩余的族人搬迁到山下的集中住房,他们的神鼓被放进了博物馆,桦树皮用品成为工艺品在游客中流传,他们的朋友驯鹿也被圈在围栏里。

  我明白,任何“落后”文明都会面对“先进”文明的冲击,神的文明和人的文明终会不可避免地完成接力。我只是难过,鄂温克人离开了他们在森林里的家。就像我过年回家和爷爷奶奶打趣说“跟我去城里生活呀”,他们总说那里不好。在村子里住,心里敞亮;在繁华的商场里,他们却难掩内心的迷茫。

  我想:很多学生和我一样,虽然生活在复杂浮躁的现代社会里,却非常喜欢鄂温克人的简单纯粹,向往森林生活的自由畅快,期望内心的充实和温暖。因此,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泛舟于人生汪洋,希望我们都能永远追寻内心的“驯鹿”,而不是跟着金钱欲望;希望我们都能像鄂温克人一样勇敢、无畏,始终怀揣希望,乘风破浪;希望我们所有的不畅快都能被包容,都能被浪漫的广阔天地治愈。

  “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如果你也迷惘彷徨,深陷这个荒芜的现实,那就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的流浪,去《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看看吧!

  (聊城市茌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李嘉豪)

作者:李嘉豪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萤火照我还

阔别30载,此番归乡,宿于前衡鱼三村岳母家。薄暮时分,我信步村巷,竟邂逅小学时的李永昌老师。先生年届九旬,精神矍铄如昔。

08-08 09:2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品读古镇青驼

前些日子,我回到蒙山东麓的青驼镇,与苍郁的群峰对话,同清澈的河流私语,煦暖的风吹热了烙印在生命深处的记忆,众多鲜活的故事 ...

08-08 09:2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北疆行记

离开新疆石河子的那个清晨,大巴车驶过宽阔的街道,行道树在晨光里投下细碎的影子。我举着手机,想拍下几张城市的路牌以作纪念, ...

08-08 09:5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