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声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省级教育刊物——《山东教育》在临沂莒南县创刊,山东教育社由此诞生。犹如一颗种子扎进土壤,服务齐鲁教育的理想生发……”
这段为庆祝山东教育社成立80周年而拍摄的视频《育见理想》,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未能参加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但每次打开这段视频,开头的这段话都让我深感自豪,内心澎湃。80年过去,先辈们在艰难时刻勇毅前行,服务齐鲁教育的决心和远见依然清晰如昨,直抵内心。我既为有幸成为教育社的一员而骄傲,同时也深感使命在肩!
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我们是否能将齐鲁大地的教育故事讲得更好?是否能让山东教育社走得更远?
2019年,我考入山东教育社,当得知《山东教育》和《当代小学生》正是由这里“奔向”全省各地时,我既觉得亲切,又有些兴奋。
我想起小时候在爷爷家里看到的《山东教育》杂志,和他办公室里一摞摞的《当代小学生》。那时我常常想:得是什么样的小学生才可以出现在《当代小学生》的封面上呢?他们戴着红领巾,自信阳光地举起右手行队礼的样子,让我羡慕不已。
莫名中,好像是这份留在心底的回忆一直牵着我前行,慢慢来到了山东教育社。既给儿时的疑问和畅想找到了答案,又给未来找到了方向。
在《山东教育》编辑部,我与这本有着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杂志,开启了深度对话。从每期的选题策划、栏目设定,到选稿、约稿,再到编辑、校对,每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那段时间,我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有时还会加班,但我心里并不觉得累。似乎有一股力量,一直催促着那时的我要“多学习、多锻炼”,争取早一点成为《山东教育》合格的编辑。
在《山东教育》编辑部的日子真的很充实,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我觉得幸福。职业恰巧也是兴趣,这是职业的馈赠,更是人生的幸运。
后来,随着工作岗位的调整,我又接触到新媒体的各类网络平台。如今,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山东教育社又勇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报网融合,这既是应时代所需,也是答时代之问。
有幸的是,我正参与其中,与山东教育社一起,再次迎接挑战,也将再次收获成长。
自诞生之日起便勇立时代潮头、劈波斩浪,这是教育社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代代教育社人血脉中流淌的精神滋养。
报网融合不是“报刊+网络”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乘数效应,是一种质的突破和飞跃。具体应当怎样融合?怎么样更好地将报、网都激活?
我们正在作答,也正在努力探索。而且,我们也有信心交出一份让时代满意的答卷。
因为无论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怎样变换,教育事业的宣传都需要内容作为承托,而内容,始终是教育社人攥在手里的“金刚钻”,也是我们不断打磨的“传家宝”。
作者:王骄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1945年12月,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声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省级教育刊物——《山东教育》在临沂莒南县创刊,山东教 ...
2025年是我在山东教育社工作的第21个年头。恰逢建社 80 周年,欢庆的气氛弥漫在社里的每个角落。而我,这个在社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