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于历史长河或是一瞬,于一个组织、一群人,却足以书写一部沉甸甸的奋斗史。今年,是山东教育社建社的第80个年头。
1945年,当齐鲁大地上还烽火未熄、硝烟尚存,山东教育社便已在时代激流中应时而生、肩负使命。她从战火中走来,执笔为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求知路。
80年风雨兼程,她从未忘记为何出发。从最初的教育政策传声筒、教学资源承载者,到如今集教育宣传、质量监测、资源服务于一体,山东教育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与山东教育的发展同频共振。80年来,她记录着从扫盲运动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从传统课堂到智慧教育的沧桑巨变;从弥漫着墨香的油印纸媒,到集数据与智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从单一的信息传播,到立体的教育服务生态。她策划的一份份报刊、一个个融媒体产品,已成为无数山东学子、教师成长的温暖陪伴和权威指南。她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当来到山东教育社莒南大店旧址,翻阅一张张编辑部老照片,触摸一份份过往的出版物时,我们不由得心生敬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本省级教育刊物,《山东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着天然的红色基因。老一辈记者、编辑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以严谨甚至执拗的态度校对每个标点、推敲每个标题,他们用钢笔和铅字搭建起知识的阶梯。从《山东教育》中,我们读到了一部薪火相传的奋斗史诗,一种矢志不渝的教育信仰。这份刊物,用墨香与文字,为齐鲁大地的教育工作者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还记得第一天到单位报到的期待,还记得第一次外出采访的紧张,还记得第一次作品获奖的喜悦……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工作中无数个“第一次”。这三年,我深入全省许多中小学,穿梭于各大会议现场,有幸与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以及教育部门领导开展过多次交流对话,也体会到了一篇篇报道的诞生,背后凝聚着数小时的采访录音,反复推敲的标题,一次次精简的文字,一处处标点符号的审校。于是,我把撰写的每篇报道都仔细留存着,因为这对我来说是职业成长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我们身处巨变的时代。技术重塑着传播的形态,也改变着教育的生态。但越是在纷繁变幻中,越需要坚守教育的初心和宣传的使命。无论在什么时代,优质的内容、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永远是立身之本。如何继承好、发扬好一代代教育社人打下的良好基础,促进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成为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重担。
作为一名教育宣传工作者,求真务实的作风、好学能文的学风、清新朴实的文风是我们应有的追求。教育宣传事业应该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切实高扬主旋律,唱响主题歌。同时,作为年轻一代教育宣传工作者,还要深入理解教育改革发展所处的新时代和环境的新变化,充分认识社会发展对教育宣传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更青春的语态、更融合的形式、更深入一线的洞察,去回应新时代的教育命题。讲好山东教育故事,宣传典型经验,需要我们迈开双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践行“四力”中,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八十华诞,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眺望更远的未来。我们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也牢记新时代教育宣传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未来,愿我们继续以笔为犁,深耕教育沃土;以梦为帆,驶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作者:马晓晴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1945年12月,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声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省级教育刊物——《山东教育》在临沂莒南县创刊,山东教 ...
2025年是我在山东教育社工作的第21个年头。恰逢建社 80 周年,欢庆的气氛弥漫在社里的每个角落。而我,这个在社里工作 ...